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述学困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述学困生数学理解水平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做过的习题,在考试中仍然做不出来。所以,我们认为衡量教学的标志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理解了多少。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动学困生数学理解力。

1、合理搭建脚手架,促动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要以绝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水平要求到水平要求,分解为若干层次逐步教学,合理搭建脚手架,降低学生的失败感,使他们既理解到问题的难度,又能够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复习数列{an}通项与函数之间关系的时候,设计如下: ①若数列{an}的通项an=2n-1(n∈N),试在坐标系中作出其图象,并说明这个数列的单调性;

②若数列{an}的通项an=

*n?1(n∈N),问数列中有无最大项和最小项? 7n?22

*

③设递增数列{an}的通项an=n+?n(n∈N),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注重培养学困生探究问题的水平,通过解题教学促动对数学的理解。 (1)主题训练。

主题训练就是围绕一个数学主题而实行的解题训练,如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Sn”这节习题课为例展开教学。

题目:已知{an}为等差数列,Sn=m,Sm=n(n≠m,m,n∈N)求Sm+n。

*

*

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围绕Sn给出了5种常用方法: 解法1(方程思想)

n(n?1)?m?na?d1?(m?n)(m?n?1)?2由?解出a1,d代入Sm+n=(m+n)a1+d可求。

2?n?ma?m(m?1)d1?2?解法2(整体代换)在上述联立方程中,两式作差得出a1+整体代入Sm+n可求。

解法3(巧用通项)不妨设m>n,则

m?n?1d??1再2(m?n)(an?1?am),

22(n?m)(m?n)(a1?am?n)a1+ am+n= an+1+am=??2,故Sm+n=??(m?n)。

m?n2Sm-Sn=an+1+an+2+…+am=n-m=

解法4(活用性质)

2??Am?Bm?n?A(m?n)?B??1?Sm?n?(m?n)[A(m?n)?B]??(m?n)。 ?2??An?Bn?m解法5(数形结合)根据三点(n,n),(m,m),(m?n,SnSmSm?n)共线求解。 m?n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知识由点到面有机整合,从而促动他们对前n项和Sn的理解。

(2)变式教学。

例如复习抛物线时,采用了4个变式,深化了学生对“顶点弦问题”的理解。

题目:设A、B是抛物线y2=2px(p>0)上的两点,且OA⊥OB。①求A、B两点的横坐标之积和纵坐标之积;②求证直线AB经过一定点;③求弦AB的中点轨迹方程;④求△AOB面积最小值。

变式1 如改为以OA,OB为直径作圆,求两圆异于原点的另一交点M的

轨迹。

变式2 设AB是抛物线y2=2px(p>0)过焦点的弦,O是抛物线顶点。 ①证明∠AOB是钝角;②证明P∈R+时,所有抛物线中∠AOB最大值都相等。 变式3 设三角形AOB为抛物线y2=2px(p>0)的内接三角形(指其各顶点都在抛物线上)问直线AB在x轴上的截距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顶角AOB为锐角?

变式4 已知两条抛物线y=a1x2(a1>0)与y=a2x2(a2>0),经过原点O引与这两条抛物线都相交的直线OA2A1,OB2B1,OC2C1与这两条抛物线的交点分别为A1 、A2,B1、B2,C1 、C2。①求证△A1B1C1∽△A2B2C2,②求上述两三角形面积之比。

3、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在错误辩析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概念的学习中常见错误有:过程性错误和合理性错误。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一个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在他们内部知识建构中看到一定的进步,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所以要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大胆发言,通过对话,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理解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题目: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R,则函数y=f(x-1)与y=f(1-x)的图象关于( )。

A.直线y=0对称 B.直线x=0对称 C. 直线y=1对称 D. 直线x=1对称

以下是实际课堂教学情景:

首先,问一个选B的学生甲,他说:我看x-1和1-x是相反数,那么就

8vp61996t33z01x0bvw21wxgu8k84a00nd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