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六章 安徽的宗教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教、佛教的起源、流传、发展及其宗教人生论,掌握道教与道家哲学的理论渊源,认识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安徽的发展和影响。 学习要求:

1.明确老庄思想对于道教的源头作用。

2.了解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安徽的道教文化及其影响力。 3.简单了解安徽佛教发展历史及各期代表人物。 学习建议:

1.在全面理清中国宗教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对安徽的道教、佛教文化有所认知。 2.在掌握道家哲学主要思想的基础上,了解内中包含的养生学说对于道教宗教人生论的影响。

3.通过阅读参考书,对于道教、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以安徽齐云山、九华山为代表的宗教名山有所了解。

一般了解:安徽的道教文化,原始道教的产生、道教的发展与兴盛;安徽的佛教文化,安徽佛教发展史。

一、安徽道教文化 (一)原始道教的产生

道教哲学的源头之一是道家哲学,道家哲学可以被看作是道教的主要支撑点之一。由于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在利用道家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利用了老子的思想,把他奉为本教教主和尊神,《老子》则被奉为道教的祖经。早期道教的主要创教活动之一是神化老子,改造道家,于是,《老子》和《庄子》就成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这种混乱动荡的局面,为道教的正式创立提供了土壤。河北钜鹿人张角的太平道是民间巫术和黄老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也反过来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宗教运动,迅速推动了太平道的广泛传播。

五斗米道是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原始道教,创始人是沛国丰县(今江苏省)的张陵。后人尊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当时规定凡入道及请求治病者,须交纳五斗米作为“信米”,故称为“五斗米教”。张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为基本经典。 (二)道教的发展与兴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葛洪等人先后对道教的整顿和改造,道教逐渐由分散的原始状态进入了相当统一的成熟阶段,由民间宗教逐渐取向贵族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植和崇奉,逐步成为官方宗教,并为隋唐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不断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和崇奉,道教的地位也处于儒教和佛教之上,原因主要是因为道教尊奉的先祖老子姓李,与唐朝皇室同姓,唐高祖、唐太宗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也为了神化自己的统治,遂攀上太上老君为先祖,奉为祖神、族神,促进了道教的兴盛。

到了宋代,道教不仅有了更大的发展,而且也产生了重大的转折。北宋的道教基本沿袭了隋唐以来的旧传统,南宋以后,以炼养为主的全真道和南宗等新教派相继产生,使道教的发展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并对以后的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道教的限制较严,而道教本身在创新方面也建树不多,故道教逐步走向衰落。纵观明代道教的特点,一是走向世俗化、民间化,大部分人不进道观、不依靠道士,只是在日常世俗生活中以自己的道德修养信奉道教;二是一些知识分子在道教研究的过程中大都偏重丹法及个人修炼;三是符箓派道士更加深入民间,以驱邪捉鬼等为主业;四是道教的民间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涌现了诸如八仙故事的流传,以及著名道士张三丰的传说。

到了清代,由于清皇室尊崇藏传藏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使得道

教的活动主要在民间展开,尽管作为长生之术,道教仍不时引起一些皇帝的兴趣,但总的说来,清代道教比明代衰落更甚,这就直接导致了清代的道教势力单薄,组织松弛,系统的教义纷纷流于歧途和浅陋。

二、安徽的佛教文化

安徽是佛教最早传入的省份之一,也是佛教发祥地之一。安徽佛教渊源流长,是中国南方佛教的发祥地,在历朝历代,佛教与安徽都有着不解之缘。 (一)两汉时期佛教在安徽的传入与发展

1、刘英,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刘庄的同父异母兄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当时的楚国统领了现在安徽的全境)。在王公贵族中,唯独楚王最先事佛。他的府内居住着由僧人、居士组成的僧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僧团。公元70年(明帝永平十三年),刘英被告犯有“逆谋”之罪而被革爵“徙丹阳泾县”(今宣州地区)。随着刘英的南迁,其所信奉的佛教也在安徽南部开始传播。

2、严佛调,安徽淮北临淮(今安徽宿县西北)人。严佛调不仅是第一位出家的僧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佛教学者,主要从事佛典的翻译和著述。在长期学佛、译经的过程中,严佛调提高了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体会,多有心得,遂亲自撰述,成书《沙弥十慧章句》一卷,开汉人佛学者著书立说的的先河。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安徽的进一步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安徽境内的影响日益增大。全椒县石溪寺、太平府广济寺、古化城寺,这些是见于记载的安徽最早建立的佛寺。到了两晋时期,安徽境内寺庙进一步增多,如泾县大安寺、宿松县西林寺、寿县石涧寺、潜山县百丈寺等。

佛教在北朝的北周武帝时期因与儒教、道教的冲突而遭受到沉重打击。大规模的废佛、灭佛运动使佛教一时间销声匿迹。多数高僧或就地隐匿,或逃往南朝统治地区。其中,禅宗三祖僧璨、二祖慧可相继进入安徽,他们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安庆地区,曾隐于岳西县司空山、潜山县天柱山,并授法于四祖道信。随后禅宗在安徽逐渐传播,拓展至全省。今天的天柱山三祖寺就是禅宗先祖们传法、论

道的重要道场。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在安徽进入了鼎盛期。僧侣们在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名山中广建庙宇,较为有名的有潜山天柱寺、九华山化城寺、敬亭山广教寺等。 (三)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安徽的发展

北宋时期,许多战争中被毁的寺庙得到修复,也修建了不少新庙宇。虽然这时佛教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其在安徽的发展态势依然良好。南宋时期,淮河成为宋金、宋元的战场,江北佛教再次受到战火的洗礼,而江南佛教在南宋统治下得以幸免。

元代统治者对宗教兼收并蓄,佛教得以按部就班的发展。

明代佛教获得了大发展,在安徽境内表现为寺庙的兴建。太祖朱元璋早年曾流落凤阳皇觉寺,因此,太祖即位后对该寺着重修复,并改名龙兴寺。其他如阜阳资福寺、蒙城慈氏寺、滁州开化寺等寺庙也得到了重建或扩建。另有一些新建庙宇如安庆迎江寺、潜山天柱山佛光寺等。有明一代,遍布安徽的寺庙星罗棋布,仅九华山就有大小寺庙数以千计。

明末清初,一些前朝士大夫隐遁山林,削发为僧。代表人物有:浮山(今枞阳县内)物理学家、诗人方以智,歙县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这些名人的遁入空门表明佛教发展到明清时期,僧侣已经成为人们与世隔绝、无欲无求的一种身份象征,是知识分子不问政治、厌弃俗世的一种处世态度。

清代,佛教平稳发展,小型寺庙的大量修建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这种小庙星罗棋布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其间由于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随西方文化一道渗入中国,佛教的社会影响力一度减弱,但佛教的基本教义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内心深处。特别是在较为贫困的农村,佛教更是有其存在的市场。

掌握:道教圣地安徽齐云山、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 一、道教圣地安徽齐云山

道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原始宗教,道教的宫观是道士和信徒隐居修炼、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场所,一般多建于名山大川,其建筑的规划设计体现出天人感应、朝天敬道和道法自然的道教思想。基于对山岳的崇拜及对神灵的信仰,道教名山

建筑以朝天敬神为目的,道教提倡进入名山洞府,以修真求仙。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四大道教名山为: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其中,安徽的齐云山主要供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其建筑设计非常符合朝天敬神、宛若仙境的思想。

齐云山又名白岳,在安徽省休宁县城45公里处,以36奇峰、72怪岩、24溪涧、16洞而闻名,道教活动颇为兴盛。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南宋宝庆年间(公元 1225 — 1227 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道教宫观日益增多,齐云山遂成道教名山。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朝,道教活动日趋兴盛,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间或去武夷等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殿建筑、道规道制,亦多仿效武当。武当亦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继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安徽佛教名山九华山

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与天柱山、黄山遥遥相望。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安徽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九华山佛教的兴起,而九华山佛教地位的突显与当时的一位名叫金乔觉的僧侣有重要关系。

金乔觉,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造诣颇深。在唐学习期间金乔觉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国后便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年),24岁的金乔觉再次来到中土大唐,几经辗转,最后选择在九华山安顿下来,他栖居岩洞,以白土(观音土)掺粮煮饭而食,进行了长达75年的苦修和苦行。当地人们被金乔觉的行为所感动,为其建造了寺宇,即九华山目前最古老的化城寺。无数的善男信女来到该寺朝拜,九华山的佛教由此兴盛起来。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圆寂,终年99岁。其肉身三年不腐。弟子们“知其圣人降世也”,便建肉身塔以供奉,尊他为地藏王菩萨,因其姓金,又称作“金地藏”。九华山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菩萨的道场。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75年,没有创立宗派,也没有著述留于后人,但是因他而出名的九华山却一直香火不断,至今依旧寺庙林立,游人不断。究其原因,正是他的思想和信仰深入人心,他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其坚韧、隐忍的性格、普渡众生的信念受到了民众的推崇。

思考与练习:

1. 道家哲学中的哪些思想成为道家的修炼方法和养生思想的依据? 2. 葛洪对于道教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3. 道教对于我国古代科学文化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4. 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5.安徽是佛教发祥地之一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6. 叙述九华山佛教兴起的过程。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六章安徽的宗教文化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道教、佛教的起源、流传、发展及其宗教人生论,掌握道教与道家哲学的理论渊源,认识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安徽的发展和影响。学习要求:1.明确老庄思想对于道教的源头作用。2.了解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安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vnvg8nvaa0zdc523xwm17c19373ml00gm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