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秦哲学-第8章 庄 子【圣才出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8章 庄 子

8.1 复习笔记

庄子(约前375~约前300),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后来其因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

一、道论

1.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

(1)“道”是无作为、无形象而又真实客观的,是独立的、不依赖外物、自己为自己的根据的,是具有逻辑先在性与超越性的,是有神妙莫测的、创生出天地万物之功能与作用的本体。

(2)这个“道”不在时空之内,它超越于空间,无所谓“高”与“深”;也超越于时间,无所谓“久”与“老”。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

“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天地,周遍包涵,巨细不遗,既宽博又深远。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物之中。

3.庄子的“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为“通”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与价值,每一个体的禀性与命运千差万别,但无论有什么差别,在“道”的层面上,却并无亏欠,万物都是可以相互适应、沟通并在

1 / 12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价值上齐一的。

4.庄子的“道”是“自本自根”的

“道”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又是生成宇宙的原因。从万有依赖着“道”而生成变化,可知“道”是宇宙的“本根”。

5.庄子的“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道”本无为,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与限定。“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的。

二、理想人格论1.大宗师(1)“以道为师”

①宇宙中可以作为宗主师法者,唯有“大道”。这个“大道”也称为“天”,即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体。

②“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万物的生命,即此宇宙大生命的发用流行。

③不乐生悲死才算领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说是解放了为形躯所限的“小我”,而成为与变化同体的“大我”了。

④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著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他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

(2)“坐忘”

①“修养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形

2 / 12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躯,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②“坐忘”的要点是超脱于认知心,即利害计较、主客对立、分别妄执,认为这些东西(包括仁义礼乐)妨碍了自由心灵,妨碍了灵台明觉,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

③这里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事人为,以便与“道”同体,与天同性,与命同化。(3)“心斋”

“心斋”就是空掉或者洗汰掉附着在内心里的经验、成见、认知、情感、欲望与价值判断,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的工夫。

2.齐物论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①庄子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齐物”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种种的差别相、“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

②这就要求人们以不齐为齐一,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接受、面对真实生活的同时,调整身心,超越俗世,解脱烦恼,消解彼此的隔膜、是非和有限的肉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

③庄子以道观的视域,反对唯我独尊,不承认有绝对的宇宙中,反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主张破除成见,决不抹杀他人他物及各种学说的生存空间,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更换视域去理解别人,而不以己意强加于人。

(2)“丧我”

①消解掉由形躯、心智引来的种种纠缠、束缚。

②“丧我”的另一层意思是消解掉自己对自己的执著,走出自我,走向他者,容纳他人他物,与万物相通。与“心斋”“坐忘”一样,人们通过“丧我”工夫最后要达到“物我

3 / 12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两忘”的地步,即超越的精神境界,以便与“道”相契合。

3.逍遥游(1)含义

①“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即不依赖外在条件与他在的力量。

②他们顺万物本性,使物物各遂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

③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在。(2)逍遥与齐物的关系

①“各适己性”的自由观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等观。逍遥无待之游的基础正是“天籁”“齐物”之论。

②庄子自由观的背景是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种平等的价值观,肯定、容忍各种相对的价值系统,体认其意义,决不抹杀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他的学派、思潮的存在空间。

③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以不齐为齐”,即任万物万事各得其所,存其不齐,承认并尊重每一个体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正好相通。

4.儒道的理想人格比较(1)儒家

①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

②儒家心目中的圣人或圣王,有着内圣与外王两面的辉煌。内圣指德性修养,外王指政治实践。儒家强调在内圣基础之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4 / 12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因此,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善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是济世救民,努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建功立业,即使遭到贬谪也以深沉的忧患系念天下百姓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

④儒家也有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2)道家

①道家庄子的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天人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有别,其特性是: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遂性率真;与风情俗世、社会热潮、政权架构、达官显贵保持距离。

②这是庄子和道家的神韵情采。与儒家积极人世的现实品格相比较,道家凸显的是超越和放达,以保持距离的心态,批评、扬弃、超越、指导现实。

5.“真人”之境(1)含义

在庄子看来,所谓“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工夫,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2)“真人”

①“真人”能去心知之执:不欺凌寡少,不自满于成功,不凭借小聪明耍小把戏,纵然有过失也无追悔,行事得当也不自以为得意。在得失、安危之际,能够坦然自处。

②“真人”能解情识之结:睡时不做梦,醒来无忧虑,没有口腹耳目之欲;呼吸深沉,直达丹田,直通脚跟。

③“真人”与俗人的区别在于,俗人生命气息短浅,呼吸仅及咽喉,嗜欲甚深,精神无内敛涵藏,心智欲求缠结陷落,天然的根气寡浅。

④“真人”能破死生之惑:不执著生,不厌恶死;一切听其自然,视生死为一来一往,

5 / 12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秦哲学-第8章 庄 子【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编 先秦哲学第8章 庄 子8.1 复习笔记庄子(约前375~约前300),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后来其因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vip816scr9nplx1m54t1j03v4ivcy00ao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