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 五
一、判断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1.在我国,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 2.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教师只要在专业上过硬即可,不需要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养。( )
3.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主要是直接经验,但直接经验要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 4.专制型的班主任喜欢学生听命于自己,对于不服从者动辄发怒,批评,威吓和谩骂。( )
5.小华在考试前。妈妈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能考90分以上,我和爸爸就带你去旅游。”那么妈妈的话可以增强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
6.用地震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即使学校已经履行相应职责且行为并无不当,仍应承担法律责任。( )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创新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 8.学习的连接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结构的过程。( )
9.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
10.尽可能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反映的德育原则是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11.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的总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构成的体系,属于民主管理。( )
1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 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认同。( )
14.为提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心理教育应该常态化。( )
15.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产生了文字,出现了学校,人们的教育经验逐渐丰富。教育工作也日益复杂,越来越需要对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对教育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教育学。( )
16.对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多讲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原因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
17.在个性发展方面。教师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特性的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的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和提供活动的舞台( )
18.奴隶社会的“学在官府”,封建社会的“等级学校”,资本主义社会的“双轨制”等,都说明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 )
19.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和状态扩散。( )
20.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主要表现在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任性冲动.学习与生活管理能力较强。( )
21.1988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它对义务教育的主题、人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 )
22.2008 年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条。( )
2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取费用;对直接负责主管人员的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24.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最根本的区别标志是教书育人。( ) 二、单选题(共45题,每题1分,共45分)
1.一旦考上大学,厌学情绪就开始恶性释放,拒绝在努力下学习,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下列关于教育的内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B.教育最直接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C.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传授知识
D.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或首要目标
2.某实验中学张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展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并且设置了奖惩制度,每次竞赛的后十名给前十名服务一周。一段时间后,张老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成绩也上升了不少。上述事实主要体现了教育的( )。
A.社会发展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显性功能
D.隐性功能
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和“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教育
C.环境
D.活动
4.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任务,教学不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 )的过程。 A.单向培养 发
5.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经济结构。某地学校教材为了适应这些情况,适当补充了一些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的乡土教材。该地学校的做法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 )。
A.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启发性原则
B.关注学科发展
C.注重学生学习成绩 D.课程创生与开
6.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称之为( )。 A.教育目的
B.预期目的
C.传授目的
D.教学目标
7.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其中( )的需要是学习的一项重要动力。 A.生理
B.安全
C.尊重
D.自我实现
8.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B.学习是反复经验引起的
C.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D.人和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将( )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A.教学技能
B.上课质量
C.师德表现
D.学历水平
10.《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贯彻( )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A.“体能第一”
B.“健康第一”
C.“安全第一”
D.“卫生第一”
11.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思想的教育论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师说》
D.《大学》
12.教师必须做到“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是因为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3.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主张体现了(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思想
14.被认为是教育学创立标志的著作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与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与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 D.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5.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
16.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理论依据是( )。 A.生产力与政治
B.人的全面发展
C.领袖的意志
D.教育法
17.中小学常组织如生物、物理、模航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课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成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18.学校里.教师常抱怨“5+2=0”,5代表学校教育,2代表家庭教育,这体现了( )的重要性。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两者一致性教育
D.整体性教育
19.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计划,间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的方法,称为( )。
A.调查法 B.行动研究法 C.观察法 D.文献研究法
20.关于班主任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与教育者 B.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C.班主任是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D.班主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2.“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是一种( )。 A.先入为主
B.功能固着
C刻板印象
D.定势
23.开头记得非常清楚,这是( )。 A.前摄抑制
B.后摄抑制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24.关于奖励与惩罚,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表扬比批评更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B.奖励越多越好 C.奖励考虑个别差异 D.奖励考虑性别差异
25.在教学中,可能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式的是( )。 A.规则-例子-规则
B.例子-规则
C.例子-规则-例子
D.规则-例子
26.我们习惯用最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 )。 A.墨守成规
B.反应定势
C.固定观念
D.思维限制
27.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是( )观点。 A.自我效能感
B.成就动机
C.动机期望价值
D.控制理论
28.根据耶克思-多德森定律,完成较容易作业,其动机水平应控制在( )。 A.较高水平
B较近水平
C正常水平
D.非常低水平
29.强迫行为是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做,就会(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30.微格教学时间一般在( )分钟。 A.10-15
B.15-20
C.5-20
D.10-20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31.智力“二因素论”是( )的研究成果。
A.加德纳 B.斯滕伯格 C. 斯皮尔曼 D.卡特尔 32.教学应适当高于学生实际水平。这是( )在教学中的应用。
A.最近发展区 B. 教学过程最优化 C.教学与发展 D.多元智能发展 33.老师在教学生“液体”概念时,列举了水、油、果汁等例子,随后又举了沙子、稀泥等虽能倾泻,但不是液体的例子。这是在运用( )。
A.对比 B.正例 C.变式 D.反例
34.某中学生在视频练习过程中,其成绩时而下降,时而提高,这是练习的( )现象。
A.高原
B.反复
C.起伏
D.正常.
35.束手无策时,可以通过推迟一段时间再回头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 )。 A.灵感效应
B.领悟效应
C.酝酿效应
D.延迟效应
36.“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属于( )。 A.顺应迁移 A.社会适应
A.国务院
B.重组迁移
C.同化迁移
D.逆向迁移
37.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力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38.根据《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由( )审定
B.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D.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C.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39.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的法定监护人应提出申请,由( )。
A.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B学校领导或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C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批准
D.实际教育行政部门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40.王老师是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高度热爱,每天认真备课,课后辅导学生,经常为了学生批改作业加班至深夜,勤勤恳恳,从不敷衍塞责,王老师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教师( )的职业素质。
A.爱岗敬业 C.团结协作
B.依法执教 D.为人师表
41.央视多次播出在乡村任教教师的事迹,并评选出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的美主要体现在( )。
A.扎根艰苦乡村任教上 C.很高的教学水平上
B.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崇高职业道德上 D.有改变乡村落后面貌远大目标上
42.稳定的教师良心一旦形成,对整个社会都产生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教师良心的( )特点。
A.外显性
B.广泛性
C.公正性
D.综合性
4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也”说明( )是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A.坚持知行统一
B.言行一致
C.努力做到慎独
D.向先进人物学习
4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 )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