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训练卷
号位语 文 (一)
封座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密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号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不场考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订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装 号证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庄子和惠子在考准濠梁之上游玩,庄子说:“白鱼从容游动,这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 只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 游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他体验鱼会如此——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卷 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所说的“知”, 名姓则是生命的体验。
此 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 联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他是“看”世 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对 级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庄子看到了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致力于班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庄子以诗意的眼光超越
“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看待世界时,似乎从这世界抽离出来,世界是我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意义,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整体。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不合“天”理。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个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
庄子的境界,解除人精神的“套”,因为人在“套”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欢乐。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说心态并不是说庄子哲学强调主体性,相反,他是要放弃这种主体性。心态自由、平和,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了泉声,以为是情调,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元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后人多有仿作,画的就是庄子之意,画上他题有一诗云:“溶溶绿水浓如染,风送落花春几多。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他通过落花游鱼发现了自己久已疏落的
1
世界,那个人真性自在优游的世界。
(选自《美学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我”感受到了游鱼从容无拘束的快乐,于是“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
B.惠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知,因为物与“我”是分离的,孤立的,“我”无法判断游鱼是否快乐。
C.庄子的“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他承认“理”的存在,并在“忘我”的境界中与万物合而为一。
D.庄子以心灵与世界“神遇”,他致力于凿通人与万物的界限,以纯粹的体验,构建了一个超越科学、名利的美的世界。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庄子“承认‘理’的存在”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强调人是世界的“在”者,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我”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并不在世界之外。
B.惠子将物与“我”分开,世界是“我”所观察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被撕裂开来。
C.“通”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在“通”的境界中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在外物本身,而在人的心态。
D.庄子提倡人要放弃主体性,解除人精神的枷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与万物会通合一,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从世界中抽离出来”
不是庄子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张冠李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庄子眼里,“我”对世界的“知”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这种诗意心灵的体现。
B.山林之想、云水之乐皆是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是心态自由平和的体现。赵子昂的《落花游鱼图》就表现了这种心态。
C.从庄子“会通合一”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从惠子科学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理性的。
D.“物化”从主观角度看世界,“对象化”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二者互为补充,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文中谈到的“物化”与“对象化”是两个相对的观点,没有谈到互为补充。 二、古代诗文阅读(6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4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2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
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中.
《经首》之会 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 C.如土委.地 委:卸落 D.善.刀而藏之 善:友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善”通“缮”,修治,这里应该解释为“拭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
无厚入有间 C.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答案】B
【解析】A项,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在这里是“解”的意思;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用;C项,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为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D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而”表修饰。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庖丁“进乎技”的一组是(3分)( ) ①所见无非牛者 ②未尝见全牛也 ③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④批大郤,导大窾 ⑤以无厚入有间
⑥善刀而藏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说的是此时的庖丁还和一般人所见的一样,⑥说的是庖丁解牛之后的动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5分)
(2)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6分)
【参考答案】(1)我所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1)题中的“好”“进”,第(2)题中的“善”“养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感二鸟赋 韩 愈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职.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退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
3
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汨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
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原文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阴:水的北面 B.不职.干戈 职:主管 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骛. 骛:奔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阴:水的南面。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以.远,则至者少 B.乃.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况策名于.荐书 急于.
星火 D.惟得之而.不能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B项,副词,竟/副词,才;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在文中能直接起到讽刺统治者作用的一组是(3分)( ) ①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②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 ③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 ④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 ⑤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①陈述的是行人的神态,④描述的是作者离开长安时的沉重心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前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经历、原委以及此时此际的心境,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罗名花异鸟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僚到处掠夺此种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国君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这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文中是“吾将既行而后思”,表明作者是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的为什么离开长安这个问题。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6分)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6分) 【参考答案】(1)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 (2)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西”“号”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2)中的“盖”“期”“盍”等。 【参考译文】
4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日,我向东回归故里。癸酉日,我出了潼关,在黄河南岸休息。当时才离开长安不久,深有不逢时的感叹。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当时路上的行人都躲开道路,没有敢正眼瞧一下的。于是我暗自悲伤起来:我有幸生在没有战事的年代,继承了先人的遗业,不以战斗、农事、攻守、种田等作为职守。努力读书写文章,从七岁起到现在,一共二十二年了,自己认为行为都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从来不敢有所违背,所以说是问心无愧的,我闲居的时候,思虑前古或当今的事情,其中的一些大的事端也差不多都能铭记不忘,了然于胸。可是礼部在选拔人才时,我和百十人一同进退,但榜上无名,只好和朝廷的下级官吏一样,来期盼天子光明的照拂,有朝一日也能显达起来。如今这两只鸟,只是凭借着羽毛的奇异,并没有品德谋略承担利国利民的政治顾问、辅助教育感化人民的责任,竟被朝臣推荐、引进,荣耀到这种地步。所以写了这篇赋来痛惜自己,目的就是说明遇到好时机,即使有小的优点也能通达;如果生不逢时,即使有许多好处也不会被世事所容。辞赋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回到故乡去!我只能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确实不能让自己生存,于是哪里有饭吃就往哪里去了。出了国都的大门向东驰行,炎炎的烈日晒得身上发烫。时不时地回过头去看那离去的长安城(心里悲伤)而流下了眼泪,又怀念那西逝的道路可能永久难回。经过潼关坐在那里暂且休息,看见了黄河水势凶猛;感叹无知的鸟却能够蒙恩受宠;人被疏离鸟却被亲近,境遇完全不同,增加了我心中的不平之气;那两只鸟的内心有什么好呢,只不过靠着外部的装饰来达到目的罢了。我的生命之路坎坷不平,竟然不如两只鸟儿;四处求食,从来不曾有安定的生活;天天能吃饱的好日子都能数得过来,何况在荐书上显耀着名字;当时人们所喜欢的东西就是有才能的,哪里有说我是不愚蠢的。
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想那些得到官位却是不可胜任的人,那是鬼神在戏弄他们;我庆幸远没有到老大之年,那就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11分)
江梅引 姜夔①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
。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令萋萋”的句子。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
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
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遺。
E. 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答案】A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赏析。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