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计算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10分) 35.某企业2014年与2010年总人工成本及平均人数等资料如下表: 总人工成本(万元)L 平均职工人数f(人) 平均人工成本X(元/人) 2014年 500 1000 5000 2010年 320 800 4000 计算分析平均人工成本变动及平均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人工成本变动的影响。 解:设L为总人工成本,f为平均职工人数,x为平均人工成本
总人工成本的变动情况如下:
L 1?L0??f??f11?00500?156.25%;L1?L0?500?320?180(万元) 320分析:总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56.25%,绝对数增加了180万元。(2分) 由于平均人工成本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f?
??f
1101?5000?10005000000??125%
4000?10004000000??f11???f01?5000000?4000000?100(万元)
分析:由于平均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25%,使人工成本绝对数增加了1000000元。(3分)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f??f01?005000000?125%
4000000
??f01???f00?4000000?3200000?80(万元)
分析:由于职工人数变动指数提高了125%,使人工成本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800000元。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 156.25%=125%×125%
180(万元)=100(万元)+80(万元)(2分)
第6页 共12页
六、综合计算分析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20分)
36.某企业2013年4月份(30天)有公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1000人,其它情况如下:
计量单位:工日
项目 合计 缺勤工日 800 停工工日 400 非生产工日 1000 加班加点工日 3000 停工被利用工日 300 计量单位:工时
项目 合计 求:
(1)该企业的①日历工日数、②公假工日数、③制度工日数、④出勤工日数、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
⑥全部实际工日数;
(2)计算该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并分析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
完成情况的影响。
解:(l)各种工作时间计算如下:
①日历工日数=1000×30=30000(工日) ②公假工日数=8×1000=8000(工日)(2分)
③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30000-8000=22000(工日)(2分) ④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缺勤工作时间=22000-800=21200(工日)(2分) 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非生产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 =21200-1000-400+300=20100(工日)(2分)
⑥全部实际工日数=制度内实际工日+加班加点工日=20100+3000=23100(工日)(2分) (2)企业工人与企业各种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①生产工人额定完成程度?合格品产量(件) 非工人原因造成的废品产量(件) 20000 1200 基本定额工时 9 基追加定额工时 0.5 ?(Q1?)?Q1?)?(tn?tn?T?100%
1(20000?1200)?(9?0.5)?100#100?8
201400??100%?108.984800? 第7页 共12页
②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Q?tn?T11?100%
?20000?9.0?100%=97.40%
184800③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
?(Q1??Q1??tn?Q1?)?tn?T?100%
1?(20000?1200)?0.5?1200?9.021400?100%??11.584800184800④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
?Q?tn?T??T??T??T1123?100%4
?20000?9.0180000?100%??88.934800?(800?400?1000)?8184800?17600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影响:
①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21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11.58%;
②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17600小时,按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计算,总计约17600×97.40%=17142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了97.40%-88.93%=8.47%。(2分)
第8页 共12页
2017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题答案
(课程代码11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ABCAC 6——10:DDAAC 11——15:DBADD 16——20:DCCB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AC 22.ABCDE 23.BDE 24.ABCD 25.ABCDE 26.ABCD 27.ABCDE 28.ABD 29.BCD 30.B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l)工作日写实。主要对生产工人整个工作日中工时利用情况进行观测可以掌握实际用于作业以及完
成作业所必需工时消耗和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时间及其在工作日中的比重。(2分) (2)测时。以工序为对象进行现场观测,可以进一步掌握工人在加工产品中作业等类时间的消耗情况,
分析和研究各个工序工时消耗的构成,为统计汇总产品实耗工时提供基础数据。(2分) (3)瞬间观察法。通过对现场操作者或机器设备进行随机的瞬间观测,调查各项活动作业事项的发生
次数及发生率,可以对产品实耗工时进行统计推断,并能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1分)
32.(1)职工工资属于劳动报酬性质。(1分)
(2)职工工资应按实发数核算。(2分) (3)注意工资支付形式和经费来源。(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当简单总体的指标均分解为两个因素的乘积,其中一个为质量指标,另一个为数量指标。如果简单总体的某个指标可分解为多个因素的乘积,其基本原理与两因素的情形相同,同样是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所不同的是对这多个因素的排序有严格的要求。(2分)多因素分析的对象既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平均指标。(2分)以三因素为例,不妨记这三个因素为a、b、c。注意,这三个指标的排序规则是:a相对于b和c为质量指标;b相对于a为数量指标但相对于c为质量指标;c相对于a和b均为数量指标。则对此总量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为:(2分)
相应地绝对数等式为:
第9页 共12页
34.(l)小时劳动生产率。指以小时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反映每个工人在一个小时工作时间内的劳
动效率或者生产产品的能力。(2分)
(2)日劳动生产率。指以工日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反映每个工人平均一个实际工作日生产产品
或完成生产任务的能力。(2分)
(3)月劳动生产率。是以自然月为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综合反映工作月生产工人或全部职工平均
能提供多少有用产品的能力。(2分)
(4)季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在月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扩大报告期,从而说明劳动生产率在相应时期的水
平。无论是表示企业生产工人,还是表示企业全部职工的劳动效率,都是可以采用的。(2分) (5)年劳动生产率。指按年平均人数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它表明每个工人年生产能力,反映了一个年
度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2分)
五、计算题(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本题10分) 35.解:设L为总人工成本,f为平均职工人数,x为平均人工成本
总人工成本的变动情况如下:
L 1?L0??f??f11?00500?156.25%;L1?L0?500?320?180(万元) 320分析:总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56.25%,绝对数增加了180万元。(2分) 由于平均人工成本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f??f1101?5000?10005000000??125%
4000?10004000000
??f11???f01?5000000?4000000?100(万元)
分析:由于平均人工成本指数提高了25%,使人工成本绝对数增加了1000000元。(3分)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人工成本指数的影响:
?f?
??f
01?005000000?125%
4000000??f01???f00?4000000?3200000?80(万元)
分析:由于职工人数变动指数提高了125%,使人工成本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800000元。 计算结果归纳,得出平衡式:
第10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