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
蔡 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管理学》教材编写框架雷同、知识更新缓慢、编排设计缺乏人性化考虑以及编写力量不足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其编写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必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多在细节上下功夫以及教材内容要注意适时更新等四个方面重点加以思考。 关键词:管理学;教材建设;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Reform in Writing a Textbook of Management Science
CAI Xiang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Textbooks of management science in China are mostly similar with slow updates and unattractive formats. It is the author
s belief that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duce management science textbooks that are more interesting, less concerned about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body of theory, better presented details, and promptly updated in their information.
Key words: management science; textbook writing; basic theory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教材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效果检测(包括学习成绩考核)三个基本环节。其中,教材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笔者认同有些学者打的一个比喻:教材就是乐队的乐谱,课堂教学是乐队的演奏,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是观众的响应。《管理学》课程教学,重中之重是教材建设问题。《管理学》教材建设的首要环节则是《管理学》教材的编写。因此,加强《管理学》教材编写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笔者多年的《管理学》教学体会,选取教材编写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一、《管理学》课程教材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整体来看,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本科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欧美国家直接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由国内重点大学组织进行全文翻译出版的;二是由国内学者参考国外着名管理学家撰写的管理学教材而编着的。尽管目前《管理学》同类教材出版数量繁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国内《管理学》教材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教材版本虽多但是编写框架基本相同
受国外《管理学》经典教材编写框架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内学者编写的《管理学》教材的框架体系基本相同:首先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然后从横向的角度按照管理的职能逐一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也基本一致(见表1)。
诚然,部分学者并不满意这种结构安排,因而在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框架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应该说,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和复旦大学的芮明杰教授的工作最为突出,他们不像其他同类的教材那样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许庆瑞教授编着的《管理学》只用了中等的篇幅来阐述管理学的基本系统和框架。他首先引入管理的过程观点,然后基于由外到内的思路,阐述管理环境、组织结构以及组织管理行为,再对管理主体管理者进行阐述,并再次基于管理的过程观点对管理的目标、战略决策以及控制进行阐述。芮明杰教授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则给了我们一个关于管理学的全景图,他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待和归纳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把管理职能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流程。不过,与许庆瑞教授的《管理学》相比,《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一书涉及的内容过于庞大,偏重理论论述。
表1 《管理学》经典教材的编写框架比较
职能 (编写框架) 计划 组织 人事 领导 控制 信息获取 决策 创新 协调 激励 国外经典教材作者 哈罗德·孔斯蒂芬·罗宾茨 √ √ √ √ √ 国内经典教材的作者 周三多 徐国华 杨文士 斯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教材更新速度缓慢
在所有学科之中,恐怕只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可与管理学学科媲美。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管理学学科也在快速发展之中。丰富的管理学理论知识也应该融入到管理学的教材之中。如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修订再版达十次之多,但每次修订再版时,哈罗德.孔茨都会把最近的管理学研究成果写入他的《管理学》修订版之中,以反映管理学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这样的教材无疑会给它的读者以不断的惊喜和刺激。又如斯蒂芬·罗宾斯在他的《管理学》第七版中适时写入了“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一章。不仅如此,斯蒂芬·罗宾斯还在每一章之中均设有“关于道德的批判性思考”的内容。比较而言,国内的《管理学》教材能够做到这样的非常之少,尽管有的《管理学》教材被各高校经常采用而
印刷多达16次,但是在修订和更新管理学内容方面远远不够,与管理学学科发展现状严重脱节。因此,我国《管理学》教材的内容更新迫在眉睫,应该把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管理学》教材之中加以体现。
3.教材构思的人性化因素急待加强
国内许多学者编写《管理学》的主要心思放在理论阐述上,而对诸如案例、思考题等内容的构思设计则考虑不到。甚至于不少编写者有一种倾向,认为一部好的《管理学》教材应该尽量通过编写内容的理论性来反应编写者的学术水平,而不能够通过这些编排设计方面的枝枝叶叶来体现。因此,国内《管理学》课程教材多是冷冰冰的黑色文字,文笔生硬,图文并茂的教材更是少见,干瘪瘪的像“压缩饼干”。比较而言,国外的《管理学》教材在构思编排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充分考虑到了阅读者学习的便利性。如每章开头都有短而精彩的“引导案例”,每小节之中安排了补充材料,每章后面设计了思考题、讨论题、小测试、案例讨论甚至网上学习材料链接等。即使是斯蒂芬·罗宾斯的《管理学》精要版,也考虑到了教材编排的人性化问题,仍然用了不少篇幅安排了案例讨论、小资料等内容。显然,这种人性化的教材肯定更受学生的欢迎。
4.教材编写的力量不足,大规模组织规划教材编写工作显得紧迫
每年出版发行的《管理学》教材数量之多,恐怕没有其他课程的教材能与之相比,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教材仍是凤毛麟角。即使这些少数的《管理学》教材,也难以与斯蒂芬·罗宾斯等国外管理学家编着的《管理学》教材相提并论。对于此种现状,每个管理学领域的教师自己心中都是有数的。因此,国内许多高校干脆直接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翻译教材。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知识产权问题而导致书价不菲等原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实还是盼望有一些好的由国内学者编写的《管理学》教材。目前,国内经典的《管理学》教材多是由某个着名大
学的几个教师组编而成,而其他高校协作规划编写的《管理学》教材的可读性与影响力仍不如前者。因此,笔者认为,努力克服出教材不如出专着的思想,由知名管理学家牵头,组织国内管理学领域的最好力量编写一部好的《管理学》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材编写改革的原则
1.《管理学》教材编写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内学者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编写者为中心”,把“可教性”或者加快完成教材编着任务放在第一位,而把是否有利于学生阅读和能力开发等放在次要位置。此种现象应该扭转过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的阅读的便利性始终放在首位。《管理学》教材要承担起向学生传授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但是好的《管理学》教材更应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笔者认为,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管理学》教材编写首先要注意激发作为阅读者的学生的兴趣。
2.《管理学》教材不必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纵向来看,从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所倡导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再到决策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学派、经验管理学派等的管理理论的历史变迁,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呈现“丛林状态”,乃至出现了“新的理论丛林”。管理学的各种理论流派纷呈,理论体系盘根错节,“结果是管理学不像一个演绎的体系,没有公理,更像多学科研究管理结论的拼盘”。因此,试图在一部《管理学》教材之中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是不可能的。从国外经典《管理学》教材的编着经验来看,很少有人作这样的尝试。因此,建议遵循国内外管理学家们的基本共识,在《管理学》教材编写框架上以管理职能为主线是比较稳妥的,不必刻意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