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哈姆雷特》的悲剧性
段风丽
【摘 要】【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通过其语言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作者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哀悼了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衰落。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来探讨其悲剧形成的根源。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4(000)029 【总页数】1
【关键词】【关键词】《哈姆雷特》 历史背景 莎士比亚 性格缺陷
一、历史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 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 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
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 另一方面, 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 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写照。
二、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4)出生在伊丽莎白时期艾文河畔的斯特拉夫小镇上。 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后来生意中途没落,最终没有步入大资产阶级之列。 年轻时的莎士比亚做过屠夫、商人。 他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内心始终有一种改变生活状态,进入高级阶层社会的需求与向往,并以此获得超越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莎士比亚离开家乡,来到充满文学、戏剧氛围的伦敦,在此他的文学创作天分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最终使他踏上了通向文学的巅峰之路。
处于社会底层的莎士比亚处于一种心理焦虑状态, 他渴望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尤其渴望被社会接纳,从事一种被欣赏、有尊严的工作。 戏剧和诗歌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积极接受伊丽莎白时期人们对美的观念, 用唯美的方式表达对美的理解和对文学艺术的膜拜。 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他使用伊丽莎白式十四行诗描述了爱人那不可言喻的美,并歌颂了文学能战胜自然,使美永存人世的特殊功能。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一)忧郁 1.忧郁之根源
一系列残酷的事件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 然而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朋友的背叛等等让哈姆雷特觉得: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将会对他阿谀奉承,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所以,他无法理解。 2.忧郁之长久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廷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所以,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二)犹豫
1.犹豫意愿——敌强我弱,任务艰巨。 2.犹豫表现——拙于行动,不知如何行动。
3.犹豫结果——空有报国志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三)多疑
他多疑的性格,由其母后改嫁,对其父亲的背叛,他开始怀疑女性,怀疑爱情,这也最终导致了奥菲利亚精神失常以及落水身亡。 他的多疑性格是由于其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而不可更改的差距导致的。 (四)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这个高贵的丹麦王子,长于哲理思考,但是却隐于行动。 其性格缺陷便是优柔寡断,在复仇上,不断地思前想后,从而错过了很多复仇的良机。 (五)善良
在巨大的灾难降临到哈姆雷特身上时,,他的人民还是非常欢迎他,爱戴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