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要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要点

血压波动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变化程度, 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又叫作血压 变异。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上可表现为昼夜节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随访间和季节间的血压波动等。临床研究发现,异常血压波动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对预后的影响独立于血压的绝对水平,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预测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由于缺乏大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血压波动的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及正常值尚缺乏公认的标准;针对血压波动的干预方法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待于进一步筛选和验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如何应对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 成为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前的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对于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因此,正确处理异常血压波动是当今我国老年人血压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

1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1.1 分类 目前临床上常根据时间跨度将血压波动分为短时变异和长时变异。前者包括数次心搏之间、数分钟(如:一次随访内的血压变化) 以及24h内(昼夜节律变化) 的血压波动。长时变异包括日间、数周(如:随访间变异)、数月(如:季节间变异)甚至数年间的血压波动。

1.2 影响老年人血压波动的因素

1.2.1 病理生理因素 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减退、肾脏排钠和容量调节能力减弱。

1.2.2 并存疾患 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血压波动,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肾病、呼吸道疾病、炎症、淀粉样变、副癌综合征等。

1.2.3 不良状态 贫血、容量减低、营养不良、寒冷、睡眠障碍、慢性疼痛、便秘、前列腺肥大、 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围手术期血压波动等。

1.2.4 继发性高血压

1.2.5 其他

2 常见临床表现

2.1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正常人的血压表现为夜低昼高型,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 24 h 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即清晨觉醒和起床后明显升高,8∶00-10∶00 达高峰;此后下降,在16∶00-18∶ 00血压再次升高;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 2∶00-3∶00至最低值,即“杓型”现象,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节律随着增龄逐渐弱化。

2.2 与体位有关的血压波动

2.2.1 体位性低血压

2.2.2 体位性高血压

2.2.3 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

2.3 晨峰血压增高 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称为“血压晨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晨峰血压过高,则可导致不良预后。

2.4 餐后低血压指餐后 2h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幅度≥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

2.5 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2.5.1 白大衣性高血压

2.5.2 隐蔽性高血压

2.6 继发性高血压

2.7 长时变异 包括日间、随访间、季节间或数年间的血压差异,年龄越大越显著。不仅与患者自身状况有关,更多地受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 诊断

老年人的短时血压变异,如昼夜节律异常、体位变动引起的血压波动和餐后低血压等,根据其定义,通过规范地测量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不难诊断。 4 治疗 4.1 一般治疗

4.1.1 充分了解患者的特点

4.1.2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及习惯

4.1.3 去除诱因和综合治疗

4.1.4 推进老年人血压综合管理

4.2 具体方案

4.2.1 昼夜节律异常

( 1) 非杓型患者降低夜间血压,恢复杓型节律,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 发生。首先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或24h动态血压摸索血压的规律。可于晚间( 17: 00~19: 00) 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30min 左右),有助于纠正血压节律异常。药物治疗首选24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将一种或数种长效降压药改为晚间或睡前服用,能够使70%以上的患者恢复杓型血压节律。可选择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长效单片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若采用上述方法后夜间血压仍高,可根据药物的作用时间,在长效降压药的基础上,尝试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如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但应警惕夜间血压过低以及夜间起床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

(2) 超杓型血压患者需要降低白天血压。应在非药物治疗(如体育锻炼)的基础上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在降低白天血压的同时一般不会过度降低夜间血压。若白天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结合血压波动的规律和药效动力学特点,选择长效 +中短效药物的组合,进一步控制白天血压,但应注意中短效降压药可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应避免夜间服用降压药,否则会加重超杓型血压模式。

(3) 反杓型血压需要大幅度降低夜间血压,可于下午、晚间或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选择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要点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血压波动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变化程度,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又叫作血压变异。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上可表现为昼夜节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upcy5blh91j03v4iv5u208bi780fr00a5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