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水和溶液
,微课导图)
,核心知识)
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八上P8-10)
命题点1 知道水电解后的产物,描述水的组成(a) 实验突破电解水实验
(1)现象:通电后,两个电极表面出现__气泡__,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1∶2__。
(2)气体检验:用__带火星的木条__检验与正极相连的管中的气体,发现__木条复燃__,证明此气体是__氧气__;用__燃着的木条__检验与负极相连的管中的气体,发现该气体能__燃烧__,产生__淡蓝色火焰__,证明此气体是__氢气__。
(3)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__氢气__和__氧气__,说明水是由__氢元素__和__氧元素__组成的,同时也证明了在化学变化中__分子__可分,而__原子__不可再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__分子__分成__原子__,__原子__重新组合。
命题点2 描述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a) 1.水的化学性质
(1)在通电时能发生分解反应。
通电
化学方程式:__2H2O=====2H2↑+O2↑__。 (2)常温下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例:__SO3+H2O===H2SO4__,__CO2+H2O===H2CO3__。 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例:__CaO+H2O===Ca(OH)2__。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八上P20-24)
命题点3 说明溶液的特点、并能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b)
类型 浊液 悬浊液 不 同 点 概念 分散 颗粒 均一性 浑浊 浑浊 稳定性 举例 相同点
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 固体小颗粒 不均一、 不均一、 均一、透明 不稳定,久置后分层 血液、钡餐、泥水 都是__混合物__ 溶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面形成的物质 小液滴 不稳定,久置后分层 牛奶、肥皂水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分子或离子 稳定(前提:温度不变,溶剂不蒸发) 糖水、生理盐水、汽水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八上P25-31)
命题点4 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b)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在__一定温度__下,向一定量的__溶剂__里加入某溶质,当溶质__不能再继续溶解__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还能__继续溶解__,则该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 增加 溶质 、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 溶剂 或改变温度2.列举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一些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__溶质__、__溶剂__的种类和温度。注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__一定的温度__、__一定量的溶剂__及该溶质__不能再继续__溶解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还要注意溶解性的大小不要与溶
解的速度混淆,如振荡可以加快溶解,但不影响溶解性。
命题点5 说出物质溶解度的含义(a)
1.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是为了能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有严格的变量控制。在__一定的温度__下,某物质在__100__g__溶剂中达到__饱和状态__时所溶解的__质量__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__强__。
2.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增大__,如__硝酸钾__;也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如__氯化钠__;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__氢氧化钙__。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减小__。
溶质的质量分数(八上P29-31)
溶质的质量
命题点6 应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c)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定量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方法。
1.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溶质的质量__与__溶液的质量__之比。 2.公式:
(1)溶液的质量=__溶质__的质量+__溶剂__的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 溶液的质量[m(溶液)]=__ρ
(溶液)
×V溶液__。
命题点7 按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说明有关配制方案、步骤与操作方法(b) 实验突破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用食盐和水配制10%的食盐水50 g(即固体物质与水配成溶液)
所需仪器:__托盘天平__、__烧杯__、__玻璃棒__、__量筒__、药匙、滴管等。 步骤:
(1)计算: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__5__g,水__45__mL。
(2)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注意氯化钠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天平右盘。用5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当倒入的水接近45 mL时,改用__滴管__加水。
(3)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__玻璃棒__搅拌。待氯化钠完全溶解时,10%的氯化钠溶液就配制好了。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通过稀释的方法配制溶液,关键是抓住稀释前后,__溶质__的质量相等。用公式表示为:__m稀×W稀%=m浓×
W浓%__。
水污染(八上P39-46)
命题点8 关注水体污染及防治;列举净化水的常用方法(b)
1.水体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造成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的“三废”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__农药__、__化肥__的滥用等。
2.水污染的危害:污染水源;氮、磷元素过多造成水体的__富营养化__污染,形成“水华”和“赤潮”。 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污水的任意排放,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改善用水制度,研究无污染绿色新工业,合理、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等。
4.水的净化方法:常见的有__沉淀法__、__过滤法__、__蒸馏法__。 5.水是生命之源,应树立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的意识。
,考点突破)
水的组成探究实验
【例1】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中只生成氢气和氧气,确定了水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出水分子组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经进一步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3)用模型表示上述变化的过程:
【解析】(1)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两种气体,确定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2)因为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每个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通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推出水分子组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2∶1,可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
【答案】(1)氧元素;氢元素;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2)2∶1
1.(2017北京中考)水是生命之源。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__O2__。
通电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2O=====2H2↑+O2↑__。
识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例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解析】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但前提是混合物,A选项中说的是液体,如水、酒精都是,这就把概念的范围扩大了。B选项离开了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如粉笔灰放入水中形成的就不是溶液,而是悬浊液。C选项中,泥水不是溶液,而溶质和溶剂这两个概念只是针对溶液的组成而言的,不是溶液,溶质溶剂就无从谈起。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是一种常识,在分析了以上三个选项后,对于D选项的正确性也就无需怀疑了。
【答案】D
2.(2017崇左中考)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C ) A.碘 B.面粉 C.蔗糖 D.花生油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3】在一次科学实验比赛中,要求配制0.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 g,并测定其溶液的pH。提供的实验器材除了必要的药品外,还有滤纸、表面皿、50 mL的小烧杯、200 mL的大烧杯、100 mL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等。
(1)通过计算确定需要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___g,量取水______mL。 (2)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固体放在________中称量。 (3)溶液配制时,应放在______mL的烧杯中配制。
(4)本实验中要用到玻璃棒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质及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容易算出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及水的质量。(2)称量固体氢氧化钠,不能放在滤纸上,因为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应该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3)因为溶液的质量是100 g,体积约为100 mL,所以配制溶液只能放在200 mL规格的烧杯中。(4)氢氧化钠溶解时要用到玻璃棒搅拌,测定溶液pH时要用玻璃棒蘸取试液。
【答案】(1)0.4;99.6;(2)表面皿(或小烧杯);(3)200;(4)配制溶液时的搅拌;测定溶液pH时蘸取试液
3.(2017福建中考)欲配制10.0%的NaCl溶液50 g,部分操作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D )
,A.取固体) ,B.称固体) ,C.量取水) ,D.写标签)
4.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加10 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待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正确的是( C )
物质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D.2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疑难易错点睛】根据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根
甲 5 乙 2 丙 0
浙江省2024届中考科学复习第3部分物质科学二第7课时水和溶液精讲试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