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
三、 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
第 6 页 共 11 页
10. (20分)文言文阅读,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
负
者
歌
途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
觥
筹
错 ④而不知人之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么?
(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1. (7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第 7 页 共 11 页
于
交
你能感受到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____ , 这从“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
(2)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 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目: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①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第 8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59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7-1、
7-2、
7-3、
7-4、
第 9 页 共 11 页
7-5、
7-6、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8-1、8-2
、
8-3、
8-4、8-5
、
9-1、
9-2、
9-3、
9-4、
三、 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
10-1、
第 10 页 共 11 页
10-2、
10-3、
10-4、
11-1、11-2
、
四、 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