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作者: 王福玲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4期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王福玲
摘 要: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农林类高职院校中推行创业教育,对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农林类高职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创业教育的目标入手,对农林类高职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林类;高职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加快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培养机制改革,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将创业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当中进而推动高职生创业,成为拓宽就业途径、提高大学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渠道。
一、农林类高职生的创业现状
(一)社会因素制约了农林类高职生的创业机会
高职生创业,除具备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创业资金,而农林类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富裕,很多学生都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创业资金。学校虽然设有创业资金项目,但是数量太少,审核极为严格。国家虽然也有青年创业基金,但向农林类高职生提供的特别少,难以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二)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农林类高职生创业需求
一方面是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并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农林类高职生创业难。另一方面是对农林类高职生创业指导工作认识和重视不到位,创业指导工作专业队伍人员缺乏,专业水平不高。
(三)农林类高职生自身的原因使其创业率不高
传统就业观影响部分农林类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片面追求专业对口的现象仍存在。农林类高职生大部分来自广大的农村,其就业心理和意识或多或少停留在跳出“农门”的层面上,甚至有些学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基层。农林类高职生生源素质下降,学生专业水平下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开放型的思维能力较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生活阅历和见识不广等直接影响他们的创业。
二、农林类高职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农林类高职院校应先根据自身的层次定位和办学的指导思想,确定创业教育的目标。挖掘高职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高职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是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围绕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从转变教育理念、完备教育体系入手,以完善组织架构、搭建教育平台为基础,努力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创
业生理、创业能力的创业技能型人才。重点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对创业技能培养应注重开创个性和创业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创业性地工作和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真正解决当代高职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
三、农林类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
对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来讲,应重视并开展创业教育,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有助于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农业院校要根据农林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推进创业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落实创业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市场营销、融资、经济法、财务管理、心理学等知识,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自己创业的意识与信心。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尽量少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多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创业所需要的具体创业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择业观念,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即转变进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找“铁饭碗”的观念,转变强调对口就业的观念,转变只愿在当地就业的地域观念,帮助农林高职学生树立起新时期新形势下去农村自主创业、争做“新型农民”的就业观念。应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各种校园媒体,以讲座、讨论、创业计划大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内容,在校园里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可以邀请社会上相关专业的创业人士来校介绍其创
业经历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指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一因素决定着创业教育过程中人力开发的质量和效率。没有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来引导,创业教育的实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努力打造一支符合本校、本专业创业教育实际,能够勇于探索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专职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吸纳社会上的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创业方面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另外,还可以通过鼓励和选派教师去农业企业从事创业实践,鼓励教师自主创业或定期举办创业教育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会的形式,有效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教育水平。
(四)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在多数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不想创业、不敢创业,而是缺乏创业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这就使得一部分有自主创业意识的学生对创业望而却步。农业类学生在创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专业存在一个优势——拥有实验或实训基地,即有现成的活动场地。所以资金就成了他们创业的最关键因素。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对创业经费的投入,更新实训设备,创建创业实验基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为农林专业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创业信心和热情才会持续高涨,创业意志才会更坚定,创业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此外,校方还应该制定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如,成立校级创业教育教研室,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运行规律;建立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使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得到教学管理上的认可。通过评选“优秀创业社团”、“十佳创业能手”、“优秀创业指导教师”等,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保障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结语
农林类高职生的创业教育要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以往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好具有各校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三大体系:一是,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二是,学校与地方、教师与学生协同共建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三是,创业项目研发、推介、孵化与产业化紧密链接的大学生创业信息市场体系。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职生创业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磊,陈遇春.农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时代文学,2008(24).
[2]彭云龙.地方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
[3]任湘,易自力,夏金星.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4]谭福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4).
(责任编辑 黄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