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的最新发展变化
中国船级社认证公司 刘栋森【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3
全球CDM发展现状
自2004年11月18日首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注册成功,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3月1日,全球约有超过5600个CDM项目,其中已有2874个项目获得注册,已累计产生核证减排量达5.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可持续发展资金近50亿美元。该项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和印度是CDM项目最多的2个国家,分别占注册项目数的43.25%和21.71%,签发CERs数量的54.66%和16.32%。
中国CDM项目情况
经过7年多的发展,中国已经稳稳占据着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应国的地位,并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截止到2011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共计2888项。综合EB网站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共有1243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43.25%;这些项目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279649749吨,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2.63%。我国目前已有406个CDM项目共获得302374959吨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
54.66%。巨大的碳信用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买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采购,早期以日本买家为主,目前则是欧洲买家占据多数。
中国的项目数量虽然庞大,但项目类型分布上并不均匀。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成功注册的CDM项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数量最多为993个(占总数的79.89%),而HFC-23分解项目数量不多只有11个,但其单个项目的减排量巨大,普遍在百万吨级。由此可见,作为CDM项目减排量比重最大的两个类型,可再生能源项目与HFC-23分解项目在单个项目减排规模和项目储备数量上的差异很大。虽然可再生能源项目类型单个项目的减排量比较小,但碳资源储备比较大,而欧盟已经正式决定从2013年5月1日起禁止欧洲企业使用工业气体项目减排额完成减排目标,这样HFC-23分解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将不予接纳,其价值也随即荡然无存。
此外,中国的CDM项目涉及的领域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从方法上学起来简单和监测容易的可再生能源发电、HFC-23分解和N2O消除等领域,而对农业、林业的碳指标开发,以及对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引进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拥有巨大减排潜力并对社会科技进步有突出贡献的节能和提高能效类型上,申请CDM的项目数量较少,减排规模也比较小。
随着中国政府在节能领域的投入加大,税收政策向节能企业倾斜,未来节能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都将快速增长,再加上国际市场上此类项目一直很受买家青睐,能效提高领域的CDM项目将会是发展趋势。
中国CDM项目的特点及优先领域
中国CDM项目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在当地政府部门获得批准、项目业主的合格资质、CERs的价格、政府征税。
当地政府部门批准:此项目应该与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一致。申请者提交的文件应当满足当地政府部门的要求,并必须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对于该项目的批准。
业主的资格:只有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国企业(中国实体或公民占有51%以上的所有权)有权同国际合伙人共同开发CDM项目。
CERs的价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CDM项目颁布的批准书中说明了批准的最低限价。CERs价格可以根据国际碳市场的情况而变化,但是其最终价格不能低于规定的最低限价。政府征税:根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和管理办法”,政府征税为:对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碳化物(PFC)减排项目征收 CERs出售价格的65%;对氧化亚氮(N2O)减排项目征收 CERs出售价格的30%;和对其他项目征收CERs出售价格的2%。
关于中国CDM的优先领域,《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规定,中国政府通过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委员会制定了CDM项目的三个优先领域,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氢能等);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
CDM项目的未来发展
虽然清洁发展机制实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赢,但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制约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已接近尾声,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发展路线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的未来出路迟迟未能确定,这严重阻碍了各方开发项目的积极性。
另外,欧盟环境委员会在2011年1月已决定,自2013年起禁用工业废气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这对现有清洁发展机制格局无疑带来了一次强烈“地震”,增加了其未来发展的变数。但是,在《坎昆协议》中,各缔约方承诺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之间不断档,同意基于现有的市场机制培育更多的市场手段,并对清洁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这又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未来发展带来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