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
一、 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 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ZY/T001.1 ~ 001.9 —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1 年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 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 症状
(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 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
L4/L5 、L5/S1 间隙,故容易引
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 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 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 L3 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 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 游离的椎间盘组织, 可压迫马尾神经, 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 、体征
(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
L1、L2 和
(3) 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 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 1/3 的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 间歇性跋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 神经系统征象: 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 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6)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 60°以内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阳性
率约 90%。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将踝关节被 动背屈,如再度出现放射痛, 则称为加强试验阳性, 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7) 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8) 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 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 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者为阳性。
(9) 压颈试验: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此时坐骨神经已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然后向前屈颈,引起患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
3、辅助检查
(1) X线:侧位片显示腰椎生理前突减少、消失或后突,患椎间隙前后等宽,后宽前窄或前后径均变窄,椎体后缘唇样增生等。正位片显示腰椎侧弯,弯度最大点常与突出间隙相一致。
(2) CT:直接征象为向椎管内呈丘状突起的椎间盘阴影,或为软组织肿块影
; 硬膜囊
受压变形或移位 , 继发征象如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 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狭窄等。
(3) MRI:对诊断椎间盘突出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像及所累及椎间盘, 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形态及其与脊髓关系。
(4) 腰椎间盘髓核造影
把碘剂直接注入椎间盘内,根据显影的变化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判断椎间盘的“膨出”、“突出”、“脱出”、“游离”。
(二)证候分类
1、风湿痹阻:腰腿痹痛重着,转侧不利,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恶风,得温则减,舌质淡红或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2、寒湿痹阻: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塘,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 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疲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5、肾阳虚衰: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劳加 重,少气懒言,面色眺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 男子阳疾,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6、肝肾阴虚:腰腿酸痛绵绵,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 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 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 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 ; 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 ; 后外 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腰夹脊、肾俞为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 1.5 寸, 使腰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阳关、命门为直刺针尖 稍向上斜刺 0.5 ~1 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两下肢扩散;关元直刺 有时可扩散至外生殖器;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
1~2 寸,局部酸胀,
2 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
感向下肢放散;承扶直刺 2 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扶兔直刺 1~ 2 寸,酸胀感并可扩散到膝部;血海直刺 1~ 1.5 寸,局部酸胀,有时向髋部扩散;委中直刺
1~1.5
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散;足三里直刺, (稍偏向胫骨方向) 1~ 2 寸,有麻电感向足背扩散,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阳陵泉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 1 寸,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承山直刺 1~2 寸,局部酸胀,有时扩散至腘窝;悬钟直刺 1~1.5 寸,局部酸胀或向足底放射;三阴交直刺 1~1.5 寸,局部酸胀,并可向足底或膝、股部扩散;昆仑直刺,可透太溪
0.5 ~0.8 寸,局部酸胀,并可向小趾扩散;太溪直刺
0.5 ~1 寸,局部
酸胀,有时放散至足底。每日针 1 次, 7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2 日。
留针:留针 40 分钟, TDP照射。 (二)艾灸疗法
取穴:病变压痛点(阿是穴) 、肾俞、腰阳关、环跳、秩边、承扶、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绝骨、足临泣。
操作:每次选用 5 个穴位,连续施灸 20 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止,每日灸 1 次, 7 次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2 日。
(三)中医辨证治疗
1、风湿痹阻:治法:祛风除湿,益痹止痛。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组成:独活、桑 寄生、杜仲 、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 24 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
2、寒湿痹阻: 治法: 温经散寒, 祛湿通络。方剂: 附子汤加减; 组成: 熟附子、桂枝、 白术、黄芪、白芍药、杜仲、狗脊、鹿角、当归、仙茅、乌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