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通过分析诗人独特意象选择把握本诗意境的营造。了解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意象”“意境”分析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把握《再别康桥》的整体意境。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时间 一、 教学导入 江淹《别赋》中有一句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到今,关于“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再别康桥》,看看诗人是如何将这种离愁别绪发挥到极致的。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1、 教师配乐领读,解决读音及节奏。通过刚才老师朗读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印象,你们觉得这首诗写的怎么样?作者做别的康桥美不美?“美” 板书:美 2、 在这里面它描绘的一些形象也给我们创作了一种环境,你觉得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离情别绪”“忧愁”大家整体把握都很准确,都扑捉到了作者淡淡的离愁,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请大家带着这种的沉郁离愁的情感,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板书:离愁 3、 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何对康桥依依不舍?谁能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徐志摩? 播放PPT 明确: 介绍创作背景,诗人背景。 刚才同学们读的很美,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三美”—音乐美(韵律)、建筑美(结构)、绘画美(内容)。我们看一看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种美的。 板书: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1、“音乐美”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的韵律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大家刚才一读就觉得它很美呢? 引导提问: 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意、结构相似,节奏相同,回环往复。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雨巷》。 “轻轻”、“悄悄”这些是什么?,叠字的运用可以让这首诗读起来怎么样? ②《雨巷》押韵了没有?并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是怎么押韵的?请同学找出韵脚。 明确:每一小节2、4句押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诗歌韵律跳动的1-2
二、 初读,整体感知,介绍作者背景材料 8 三、 词作解读 30-33 美感。 2、“建筑美” 请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你觉得这首诗怎么体现“建筑美”的,结构上有何美感? 引导: ①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 “四行一节” ②每一行的字数一样吗?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一行字数基本为6-8字,总体来说字数接近,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整齐。 我们一起分析了诗的音乐美,建筑美,请大家带着这种种美感,一起把诗再读一遍,这次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在什么地方。 3、“绘画美” 1、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美丽的康桥,请同学们看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明确: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a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明确: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伤心不过灞桥柳”“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b青荇 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 2、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甘愿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c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明确: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四、课外拓展与作业
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前二-四段小节: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品味五、六节 1、 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明确: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明确: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轻轻地”? 明确:—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2、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明确: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有诗意。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3、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明确: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 总结:作者来到康桥寻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其为之着迷并深深地留恋,在作者眼中,康桥更像是心中一个美丽的梦,她轻饶在作者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让作者梦醒的离别带着浓浓的不舍和离愁。 我们分析完了这首诗的“三美”,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美感和作者“寻梦---彩梦---梦醒”的脚步一起再把《再别康桥》朗诵一遍 指导背诵--《再别康桥》 徐志摩还是有哪些诗是写离别的,请你找一找,同样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试着分析一下。 2 板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音乐美
美 建筑美 寻梦---彩梦(金柳 青荇 清泉)--梦醒 绘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