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处理教材、改造教材等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合理评估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等等。

b、组织管理能力。现代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性。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c、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要加强学术研究,以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同时还要研究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

(5)、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进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五种教师素质成分并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这种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结构。

论述题:

(一)、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与智力、人格有何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讲,创造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创造的产品是新颖的,对社会而言是已知的,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2、智力与创造力两者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而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

21

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可能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还揭示,创造力具有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的智慧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品质的参与,才实现了单纯智力无法完成的创造。

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推孟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点: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

3、创造力的培养 (1)、影响创造力培养因素

a、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如过分追求成功,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等。

b、提高教师的素质。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以下特征: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努力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

(2)、创造力的培养措施

a、创设有利环境,保障学生心理安全;

b、提高教师素质,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保护儿童好奇心,克服学生怕犯错误的紧张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善于对学生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

c、设置创造性课程,采用全新教学方法,集体讨论,广开思路,重视在语文、数学等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d、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类比推理、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等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试评析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1、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而产生。满足个体需要可以强化个体保留行为。同时,这种理论在性质上是外控的,主张动机作用的发生是直接的,属于强调外在动机的学派。

22

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根据该理论,教师可适当采用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基本观点:(1)、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于他所教的科目。(2)、教师要先教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心理成长。(3)、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这与教育界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一致的。马斯洛提出的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学习动机的归因论

基本观点: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以认知论观点来解释学习动机,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意义:归因理论已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界探讨学习动机理论的重要理论根据,它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主要有:根据学生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长期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的成长,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4、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

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文顿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会带给人自我价值感,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之间形成了前因后果连锁关系。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级而变化。

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重在对学校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出解释,认为学习动机问题显示了教育的负面效果,教师应根据现实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目的。

(三)、试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条件,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措施。 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3

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综合起来,心理健康者具有以下特征: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事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注重现在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于所渴望的未来。

2、心理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地说,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条件有:(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区别P14)

(1)、生物遗传因素

a、个体的体形、气质、神经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

b、病菌、病毒通过损害神经系统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c、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都可能破坏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 d、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

(2)、社会环境因素

a、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产生的影响。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婴儿,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使他们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家庭成员相互依赖,或是缺乏交流,甚至分离,都会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

b、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生活事件和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都会对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躯体或精神的异常。

(3)、个体心理因素

a、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要求选择时,产生心理冲突,对个体的心理和躯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b、特殊的人格特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是在心理社会因素

24

中造成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3、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考察结果表明,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综合起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概可以分为四类:学习方面的问题;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4、保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小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需要心理健康作基础。

(2)、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注意心理卫生,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中小学生的要求。

5、为使中小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促进其智能发展和个性完善,教师应该在三方面帮助学生:一是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二是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六条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5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处理教材、改造教材等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合理评估自己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能力;等等。b、组织管理能力。现代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性。为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具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u55z97jw59jajr89mg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