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c、支持功能:指学校群体中学生或教师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
d、塑造功能:指学校群体对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3)、班级群体作为学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a、班级群体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媒介。班级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教师的影响实现的,其次,班级中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b、班级群体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途径。班级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c、班级群体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和学习风气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17、试述学校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应当如何管理?
竞争与合作是人际关系中两种相对的基本形态。学校群体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学校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一方面能激起学生自尊心,使其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另一方面竞争只有少数人获胜,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使学生产生自我贬低,对学习丧失信心。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信心,产生安全感,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责任分散,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
(2)、对学习能力的影响: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较强的动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同时,学生为了保持“第一”,追求符合标准答案,而不敢别出心裁,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同心协力,一旦有人解决问题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但是,合作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3)、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竞争情境中,学生取胜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同时,遭人嫉妒或感到不安;而失败后常产生自卑感、无能、自我拒绝的情感体验,同时,有时会
11
感到受人轻视、排斥或打击等。在合作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喜爱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成功的喜悦心情,愿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和大家一起工作。
鉴于学校的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要加以引导: (1)、青少年从小就要培养经受得起竞争的韧性。个体在竞争条件下,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烈,越能发挥其潜能。在竞争失利时不气馁,冷静分析,变失败为成功之母,以提高个体在竞争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2)、对竞争中所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重视。过多的竞争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制造人为的紧张。过分强调竞争会损害学生间正常的关系,或使个别学生形成不良的品质。
(3)、有效合作必须使所有群体中的成员认识自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自己的职责,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同时防止产生责任分散,出现过分依赖、社会阻抑现象,甚至小团体主义。
(4)、在学校群体中,理想的教育环境应该是既讲竞争,又讲合作。强调竞争与合作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8、解释品德、品德心理的结构和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品德,也称为道德品质,它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个成分。道德决定着品德,品德又反映着道德。品德以个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它随着个人的存亡而生灭。
(2)、品德心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a、品德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b、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
c、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3)、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和教育等的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心理准备、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力
12
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几个阶段。
19、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主要是家庭环境的主观方面。
a、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父母为知识分子的比父母为工人农民的、文化程度高较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前者对孩子的品德具有更积极的影响。
b、父母的期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高,则越有利于其品德的发展;相反,如果家长对子女不抱多大希望,则有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c、家庭气氛:在“和睦”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子女,其品德状况比“平常”气氛下长大的好,而“平常”的又比“紧张”的好。
d、家庭的人口结构:分居或离婚等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儿童与青少年带来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致使他们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e、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母亲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儿童与青少年就会富有积极性,态度友好和情绪稳定。反之,子女变得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精神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
(2)、学校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a、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正规教育的多寡,影响一个人最终将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发展水平。
b、道德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按学生小组道德讨论的形式,以两难道德故事为教材进行道德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道德教材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很有帮助,对于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成熟也有一定的效果。
c、道德训练的作用:短期道德训练能明显地改变儿童原有的道德判断定向,促进道德判断的成熟,也可以用来发展或纠正儿童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3)、个性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a、个性倾向性,包括道德动机、道德理想、人生观和自我意识等因素在内,在品德发展上起动力系统的作用。
道德动机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唤起道德行为;反映品德发展的水平;处理各种道德情境;自我调节道德动机的模式。
道德理想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是组成道德动机系统的
13
核心因素,它制约着一个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人生观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人生观的形成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人生观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基本思想前提;人生观是品德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给予品德发展以思想倾向性,给予品德发展以行为出发点,给予品德发展以习惯。
自我意识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是品德发展中的监控结构;它能提高品德发展的策略性;促使中小学生作出适当的道德评价。
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认知能力是品德发展的基础;认知能力在品德发展上的作用表现出两极性,要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提高认识水平是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或矫正不良品德行为习惯,改变错误观念的突破口。
气质直接影响着品德结构、品德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平衡性和指向性;气质是遗传素质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中介;气质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个体的品德心理特征;气质是成功的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气质类型特征也是个体施教的依据。
良好的性格无疑赋予中小学生的品德以良好的、经常的、稳固的特征,相反,不良性格也给中小学生的不良品德以经常的、稳固的特征,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一个人的性格可以表现他的品德;性格特征可以发挥道德动机的作用;性格培养可以巩固已形成的品德心理特征,也可以改造或矫正不良品德。
20、简要分析教育测验的功能及其局限性。
(1)、测验具有诊断和预测两项基本功能。从这两种功能出发,教育测验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四方面的作用:作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的工具;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诊断;为学校教育教学咨询、心理健康咨询、职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或指导。
(2)、教育测验的局限性在于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信度与效度是衡量测验好坏的重要指标,而每个测验的难度与区分度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信度反映的是测验的可靠性,信度的高低说明测验对各种误差控制的强弱程度;效度反映的是测验的有效性即正确性;难度反映的是测验的难易程度;区分度反映的是测验的鉴别程度。
21、请对主要的学习理论进行介绍和评价。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观。条件反射,即条件刺激与无条
14
件刺激的结合使得条件刺激也能引起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2)、华生的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而形成。极端行为主义观点,对于倡导心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具有积极意义,理论不足之处在于他对外在客观的过分强调忽视了人类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
(3)、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学习即S—R联结渐进、尝试错误直至问题解决达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又称试误说;提出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先驱,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建构了学习心理学中最早也最系统的学习理论。桑代克也是将传统哲学教育心理学转化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人,被尊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缺陷在于其理论不能配合教育的实际需要。
(4)、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观。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操作条件反射不同于经典条件反射,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着条件刺激物,但它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即有机体必须先做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继承了华生所强调的科学、客观、控制、预测等行为主义传统,也采取了根据动物实验以建立S—R联结学习理论的研究取向,更参照了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原理以及效果律等法则,该学说独具特征,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产生极大影响。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观察学习的概念,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该理论融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派的观点而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
(6)、格式塔的学习观
苛勒的顿悟说。苛勒在学习理论中提出顿悟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即顿悟。
托尔曼的认知论。认为学习实质是在动物脑内形成认知地图即认知结构,而不是学会了一连串的S---R联结;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通过实验证实了“潜伏学习”的存在,进而提出了“内在强化”来解释“潜伏学习”的机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