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大全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100.0分)

回答: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身生存与生活。 4.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

1、回想一下哪些哲学书籍对你有比较大的影响 (100.0分)

回答:

   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总言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1、学习哲学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100.0分)

回答:

   哲学最忌讳抽象理解。牢记一些典型事例。不要死记硬背,没用的,不会运用,不理解真正的含义,背的再多,再熟也没用。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

1、哲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00.0分)

1、对于全物种而言,存在意识,就存在哲学。哲学是意识行为主体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和判断。哲学,就是意识的上层产物。希腊古典哲学,经常对造物主体进行人格化,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造物是造物主体的一种有意识行为。

2、对于个体而言,除了有意识外,就是要有探索本质的欲望,或者说是对真理的渴望。哲学世界,本无对错之分,大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只有你的、我的之分,每意识行为主体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哲学。

1、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有哪些 (100.0分)

哲学的直接前身是原始的神话和自然宗教的世界观。哲学和宗教都是世界观,但是哲学是以科学的理性思维为主要形式,神话则是感性的神秘的形态。哲学在文明史中只能在一种较狭隘的范围内产生和流行,而神话宗教有更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里,宗教固然从哲学里吸取成果,而哲学尤其要从宗教里吸取思想营养,并常常要受宗教的支配。 在自然哲学兴起前,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是神话。人们试图探寻种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但除了凭借感性之外,他们尚没有别的机能去把握自然界,于是便想象在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着控制自然现象的各种神灵。

1、巴门尼德的贡献表现在哪里 (100.0分)

他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这种论证曾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来大多数的形而上学者的身上直迄黑格尔为止,并且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他真正创造的了基于逻辑的形而上学。

1、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认识 (50.0分)

回答: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

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

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2、如何认识苏格拉底的座右铭:认识你自己 (50.0分)

回答: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1、柏拉图通过哪三个比喻来论证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 (100.0分)

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1、“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以日喻善,对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作了描述。在这里,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是彼此对应的,在他的“日喻”中各方涉及的四种要素排列如下:

善的理念 ↑ 天上太阳

知识 ↑ 光线

理智 ↑ 眼睛

各类事物的理念 ↑ 种种可见的对象

柏拉图从二元论出发,认为对象分为两种:一是感知的对象,凭感官看得见,可通过观察去了解;二是思想的对象,凭感官看不见,只能靠理智去认识。相应的世界也分为两种,一是可视世界,一是可知世界。 2、“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有两个国王,一个统治着可视世界,,一个统治着可知世界。要弄懂两个世界,请你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段然后按同样的比例把每段再分成两个部分。假定第一次分成的两个线段,分别表示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然后再比较第二次划分的各个部分,以表示清楚不清楚的程度……”可视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3、“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

在“洞喻”中,洞穴比喻可视世界,火光比喻太阳的光照能力,洞外的天地比喻可知世界,最后看到的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此乃万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是可视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是可知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就追求的终级目标或绝对原理而论,这与日喻、线喻是相当一致的,只不过洞喻最为含蓄,寓意最为深远,因此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也最大。

柏他图通过以上三个比喻,更深刻地阐述了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特征、内涵和两者的关系,使得两个世界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总之,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最完美、最伟大,是真理所在,并且“可知”,是“美”本身,是“善”本身,是“真”本身;感性世界虽可见却不可知,是低层次的,是不完美的。

1、柏拉图对事物与理念关系的解释有哪两种 (50.0分)

回答: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

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2、柏拉图的理念有几种含义 (50.0分)

回答: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

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 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1、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哪三类 (30.0分) 回答:亚里士多德则将当时的知识分为三类 (1) 理论的知识,即研究人类纯认识活动的学问,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后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 实践的知识,即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等。 (3) 创造的知识,即研究人类制作活动的学问,如诗学等。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的知识,也不是实践的知识,而是一切知识的工具。此后,随着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发展,对知识分类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2、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列举了哪些范畴 (40.0分) 回答: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列举了十大范畴,它们分别是实体 数量 性质 关

系 场所 时间 姿势 状态 动作 承受。

3、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30.0分)

回答: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

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

评分: 分

1、晚期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100.0分)

伊壁鸠鲁学派、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皮罗的怀疑主义学派,还有犬儒学派。

1、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是什么 (30.0分) 回答: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异同

第一,出现的时代却不相同。犹太教出现于公元前1千纪,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却出现于公元1世纪中叶,流传在部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

西方哲学智慧答案大全 - 图文 

1、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100.0分)回答: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 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给人真诚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u3hr8783p5gf8x599h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