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要素和作用; 2、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 3、树立正确的规划意识,掌握正确的规划方法 4、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并在老师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内容: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1、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显示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路线,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
2、目标:规划的目标绝不仅仅使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发展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关键:四定。
定向: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方向错误,南辕北辙。 定点: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
定位:确定自己在职业人群中的位置。定位过高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而对职业生活丧失信心;定位过低则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定心:即稳定自己的心态。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敢于直视困难和问题,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计划去实现理想。
4、要素:
知己:个性、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成长环境;
知彼:行业职业的特性,需要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发展前景、薪酬待遇等; 抉择:抉择技巧、风格,可能面临的冲突,阻力、助力等; 目标:订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行动:积极实施。 5、标准:
好的规划标准是:第一,可行性;第二,清晰性;第三,适时性;第四,适应性;第五,持续性;第六,长远性;第七,挑战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 1、短期规划:2年以内 2、中期规划:2~5年 3、长期规划:5~10年 4、人生规划:40年左右 (三)规划步骤:
1、自我评估:是基础,主要内容是包括个性特质、能力、特长、身体状况、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主要是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2、环境分析:主要内容是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即分析以上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趋势、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等。
3、目标确立:是规划的核心,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包括终极目标、
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确立方法是先结合主客观条件选择终极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通过目标分解,分化
为符合阶段目标要求的中期、短期目标。
4、实施策略:指的是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策略的内容包括职业生涯的发展路线设计、教育培训安排、实践计划等。行动计划由长期和短期两部分组成。长期计划的实现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设定新的可操作的短期目标。
5、反馈修正:现实中种种不确定因素会使原定目标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时需要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反省、修正规划目标并调整行动方案。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1、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 2、能够指导大学生制定恰当的职业目标。
3、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4、开发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一)基础理论 1、生涯发展论
提出者:美国职业生涯发展管理专家萨帕,在以职业取向为出发点提出人生发展的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
第一阶段: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 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10岁),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二是兴趣期(11~12岁),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三是能力期(13~14岁),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
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其机会,做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渡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加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实验并稍作承诺期(22~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如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第三阶段:建立阶段(25~44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又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工作生活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第四阶段:维持阶段(45~65岁)
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会面对新的挑战。主要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第五阶段:衰退阶段(65岁以上)
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在深入研究了各个阶段的发展细节后,萨帕又提出了“循环式发展任务”理论,即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按照萨帕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而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渡期和实验承诺期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在这个时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时 期。
2、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类型“六角型”理论
霍兰德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他强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
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由此,1959年霍兰德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即“六角型”理论):
现实型(R):有运动机械操作的能力,喜欢机械、工具、植物或动物,偏好户外活动。 传统型(C):喜欢从事资料工作,有写作或数理分析的能力,能够听从指示,完成琐细的工作。
企业型(E):喜欢和人群互动,自信、有说服力、领导力,追求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就。 研究型(I):喜欢观察、学习、研究、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 艺术型(A):有艺术、直觉、创造的能力,喜欢运用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工作。
社会型(S):擅长和人相处,喜欢教导、帮助、启发或训练别人。
下图为霍兰德理论“六角型”图。此图的六个角分别代表六种职业性向及六种职业及岗位类型。就业者的职业性向与职业及岗位的类型之间的关联,在图型上以三种连线表示,其距离越短,相关性就越大,适应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如果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完全重合,则适应程度最高。
实际型 调研型
霍兰德理论“六角型”图 艺术型 常规型
企业型 社会型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技能 1、通过价值观分析帮助职业定位 工作价值观包括15项:利他助人、美的追求、创造性、智性激发、独立性、成就感、声望地位、管理权利、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上司关系、同事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
首先、参考以上,从个人工作价值观方面对职业发展开展探索:列出5件你爱做的事。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哪些价值?在这个世界上,您要项改变哪一件事?关于你自己有哪件事想改变?列出那些对你一生最重要的价值。
列出3个对你职业观念有影响的人,并描述他们对你的影响。假如你有无限的财富而不必工作,你会如何使用你的时间?
然后结合职业描述深入探索工作价值观。从下面15个职业描述中选择3个你最感兴趣的职业。然后指出每一个职业所代表的价值。
(1)从个人角度上帮助他人的机会,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公众接触和与人打交道,使世界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
(2)独立地做自己擅长事,从事抽象概念的构思,产生新的想法和从事新鲜的事物。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方式。一种独立的或以某种创造性小组成员的身份工作灵活的工作条件。
(3)一个专业的职位。富有社会责任的职位,拥有秘书的协助。报酬取决于经验和主动性。必须具备很高的教育和培训背景。工作的特点是高收入和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4)在一个稳定的公司中有一个永久性的职位,一份有保证的年薪,具备来自上司的指导和帮助,最低的教育要求是高中毕业。如果具备大专或职业教育背景,则工资水平可有所提高。
总之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和原则,包括个人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对价值观的分析可以详细说明个人对职业或职位的内在满意度的因素,寻找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职位需求的冲突点,特别是对工作价值观的评估非常有助于生涯方向的选择。
2、通过经历分析探索个人世界
(1)中学时期的教育:最关注什么?最大收获有哪些?学习动力是什么?十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2)大学时期教育:最关注什么?为何关注?学习目标有哪些?采取了哪些行动?
(3)工作:有无工作经历,如果有,谈谈工作的感受。
(4)目标:设立了哪些职业发展目标?长期目标是什么?以往的实践经历对实现职业目标有何意义?
(5)思考并分析学习组织职业或生活的重大变动、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6)过去的学习和生活有无重要转折点?他与你的目标有何关系? (7)过去的时光有哪些快乐时期?
(8)曾有过拒绝任命或回避的事情?为何? (9)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
(10)大学生活曾改变过抱负或长期目标吗?何时为何?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3、通过生涯人物访谈了解工作世界
生涯任务走访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社会需求、职业需求、岗位需求的认识和探究,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性、现实性和科学性。
首先,提前做好采访准备。包括列出您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 其次,要有计划地开展访谈并做好全面的记录。 第三,整理分析采访记录。
(三)有效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第一学年——自我发现
“我是谁?”“我处于怎样的位置?”“我最擅长做什么?”“我了解我所学的专业吗? 是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
第二学年----扩展职业视野
“这个专业学好了能够做什么?”“与此专业相关的职业有什么?” “社会是什么样的?”是这个阶段的中核心问题。 第三学年——缩小选择范围、做出职业选择
“在多个职业目标中,哪个最适合我?”“为得到这个职业我该做什么准备?”是这个 阶段的核心问题。
三、生涯决策方法及其应用 (一)生涯决策概述
1、职业生涯决策的定义
职业生涯决策是指在设计职业规划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目标、内容、措施的决定,以及面临规划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对相应的规划行为做出的决策。 2、决策的类型
根据学者Harren的建议,生涯决策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理性型:此种型态合乎逻辑,系统地收集充分的生涯相关信息,分析各个选项的利 弊,按部就班地做出最佳决定。
(2)直觉型:此种型态是以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或情绪反应做出直接的决策。此 类型的人做决定全凭感觉,比较冲动,很少能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但他们能够为自己的抉 择负责。
(3)依赖型:此种型态是指等待或依赖他人为自己收集信息并做出决策,较为被动和顺从,十分关注他人的意见和期望从而选择。
2、生涯决策六要素(5W1H)
(1)WHO(人):“我是谁”、“我具备怎样的性格”、“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我的专长何在”、“父母的期望是什么”……,考虑了这些问题后就有了自我认识的基础。
(2)WHAT(A事):“我有哪些选择”、“我的问题在哪里”、“我决定的可能影响是什么”等 (3)WHEN(时):考虑时间的长短与紧迫性,“允许我准备时间有多长”、“我预计完成的时间”等。
(4)WHERE(地):空间因素,“我理想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空间”、“居住地与工作地点的距离”等。
(5)WHY(为何):思考“我为何偏好A而排斥B”、“我生涯困境的原因”等。
(6)HOW(如何):“如何实施”、“如何取舍”、“如何完成目标”、“如何安排时间和运用时间”等。
在认真考虑和回答了以上问题后做决策,方案就会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生涯决策方法 1、生涯决策的基本步骤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生涯决策CASVE模型(Samson、Peterson、Rearson)。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将决定看作是生涯发展的关键一环。该理论提出 CASVE 环来表述个体如何做出决策,也就是生涯决定是下面五个要素之间的往返循环过程:
(1)交流(Communication),即了解来访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这是问题解决开始时需要的信号。这些差距可能是外部需求,诸如不良工作行为,自我破坏行为,机体障碍物或抱怨;也可能是内部状态,如抑郁、焦虑或使人不舒服的其他情感等。这些交流形成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此刻我正在思考并感觉到的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我对职业咨询的结果所抱希望是什么?
(2)分析(Analysis)即澄清或获得关于自我、职业、决策及元认知的知识,包括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的各个步骤。
(3)综合(Synthesis),即精心搜索和综合选择。精心搜索指查看各种可能性以发现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或具体化阶段的工作是向那些和自己的知识一致的解决方法靠拢。
(4)评价(Valuing),即找出最优选择并做出临时选择,指在研究了什么选择最适合自己、环境以及那些与自己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们之后,选择可能性最大的情况。
(5)执行(Execution),即设计一项计划来实施某一临时选择,包括培训准备(如正规教育或培训经历)、实践检验(如兼职、志愿工作等)与求职。
依据是否需要做出决策以及是否容易获得信息资源等,个体决定是否重新重复这五个要素。
CASVE 循环
沟通 意识到需要做选择 执行 分析 开始行动 了解自己和各种选择 评估 综合 代价和收益的比较 扩大并缩小选择清单
四、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常见问题 (一)观念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