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放映着电影 → 操场上正在放映电影 炉子上熬着粥 → 炉子上正在熬粥
这说明,[B]与[D]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 (8)[B]式→[D]式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9)[A]式→[C]式 [A]式[D]式 例如:
(10)[A]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 [C]式: 鲜花摆在戏台上
[A]式: 戏台上摆着鲜花 [D]式:*戏台上正在摆鲜花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1)[B]式→[D]式 [B]式[C]式 例如:
(12)[B]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D]式: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B]式: 戏台上演着京戏[C]式: *京戏演在戏台上 通过变换,分化了这个歧义句式。
二、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拿上面所举的例(5)变换实例来说,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构造层次和内部语法结构关系也都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原句式的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也都相同,它们都拿处所成分作话题,表示存在,表静态,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三、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右边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也必须一致。再拿上面所举的例(5)变换实例来说,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其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处所]”,构造层次和内部语法结构关系也相同,这符合本条所说的要求;而变换式的各个实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也都相同,它们虽然也都表示存在,表静态,但都以存在的事物为话题,这也符合本条要求。
四、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再拿上面所举的变换实例来说,
11
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都保持不变。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例(5)中
前三排坐着来宾→来宾坐在前三排在原句式中,“来宾”和“坐”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在变换式中,“来宾”和“坐”仍是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前三排”仍表示“来宾”所处的位置。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可见,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再如:例(5)中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在原句式中,“挂”和“画”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墙上”表示“画”存在的处所;在变换式中,“挂”和“画”仍是动作和受事的关系,“墙上”仍表示“画”存在的处所。二者在共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上保持不变。这再次说明,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
五、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即“高层次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再拿上面所举的变换实例来说,虽然我们分别在上面第二和第三点里说,原句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存在,表静态;变换式的语法意义也是表示存在,表静态;但是二者还是有细微的差异。试以原例(5)里的两个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 a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b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a行的原句式和变换式虽然都表示存在,表静态,但二者有差异:原句式以“台上”为话题,说明“台上”存在什么事物;变换式则以“主席团”为话题,说明“主席团”存在于何处。b行的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也是如此,原句式以“门上”为话题,说明“门上”存在什么事物;变换式则以“对联”为话题,说明“对联”存在于何处。显然,a行和b行各自原句式与变换式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一致。可见,原例(5)所列的变换符合本条要求。
以上所说的原则,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称之为“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这些原则,确保了变换的合格性,同时可以防止在变换矩阵中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请看下列一个变换矩阵: (13)[A]式:名词语+在+名词语[处所]+动词+着 →[B]式: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a.病人在床上躺着 → 病人躺在床上 b.孩子们在门口坐着 → 孩子们坐在门口 c.他在马背上跳着 → 他跳在马背上 d.张三在门外站着 → 张三站在门外
12
e.他在地上画着 → 他画在地上 f.对联在门上贴着 → 对联贴在门上 g.胸针在胸前别着 → 胸前别着胸针 h.书在地上堆着 → 书堆在地上
i.水在河里流着 → 水流在河里
在这个变换矩阵里就有鱼目混珠的实例,即c、e和i。为什么说c、e和i是鱼目混珠的实例呢?因为这三个实例不符合上面所说的平行性原则。平行性原则的第二条说,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必须一致,可是c、e和i原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跟其他各实例不一致,其他实例的原句式都表示存在,表静态,而c、e和i则表示活动,表动态;第三条说,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语法意义(也称为“高层次语义关系”)必须一致,可是c、e和i变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跟其他各实例不一致,其他实例的变换式都表示存在,表静态,而c、e和i则表示事物的位移,表动态;第四条说,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也称为“低层次的语义关系”)必须保持一致。可是c、e和i不符合这一条。就c来说,原句式里的“马背上”指明“他跳”这一活动的场所,而变换式里的“马背上”则指明“他”位移的终点;原句式与变换式,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显然不一致。e、i情况类似。很明显,c、e和i只是在形式上跟其余各例一样,实质不一样,所以说这三个实例是鱼目混珠的实例。再看一个变换矩阵:
(14)[A]式:有+名词+动词 ) [B]式:有+动词+的+名词
a.有能力完成 → 有完成的能力 b.有办法解决 → 有解决的办法 c.有条件上大学 → 有上大学的条件 d.有人骂过他 → 有骂过他的人 e.有人陪他 → 有陪他的人
f.有钱买新房子 → 有买新房子的钱 g.有时间研究 → 有研究的时间 h.有时候玩儿 → 有玩儿的时候
在这个变换矩阵里也有鱼目混珠的实例,即d和h。例(14)所列的变换矩阵,其原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具备做某件事的能力或条件,原句式里“有+名词”在表达上相当于“能,可以”的意思;可是d和h都不表示这样的语法意义,d和h里的“有人”和“有时候”也不相当于“能,可以”的意思。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d和h在上面这个变
13
换里,确实是鱼目混珠的实例。
要学习掌握好变换分析法,并确保准确运用,就必须牢记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应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变换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在分化歧义句式上,层次分析法强于句子成分分析法,而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句式的能力更强。层次分析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能分化;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也可以分化。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人们常常举“咬死了猎人的狗”来说明由于层次构造的不同所造成的歧义格式。这个歧义格式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
(1)a.(发现)咬死了 猎人的狗 b.(发现)咬死了猎人的 狗
1 2 1 2
按a切分,是个述宾结构,意思是“发现了一个情况,某个动物把猎人的狗咬死了”;按b切分,是个“定—中”偏正结构,意思是“发现了一条狗,就是那条狗把猎人咬死了”。像“咬死了猎人的狗”这样的歧义格式,也可以用变换分析来加以分化。假设按a理解的格式为[A]式,按b理解的格式为[B]式。A式可以有如下的变换: (2)[A]式: 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C]式: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打破了张三的杯子 → 把张三的杯子打破了 砸坏了张家的窗户 → 把张家的窗户砸坏了 弄丢了研究室的钥匙 → 把研究室的钥匙弄丢了 曙断了桌子的腿儿 → 把桌子的腿儿赐断了 撕破了词典的封面 → 把词典的封面撕破了 [B]式可以有如下的变换:
(3)[B]式:动词+补语(了)+名词l+的+名词2 →[D]式: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1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那些狗咬死了猎人 做错了习题的同学 → 是那些同学做错了习题 打伤了鸽子的人 → 是那个人打伤了鸽子 叼走了鸡的黄鼠狼 → 是那只黄鼠狼叼走了鸡 撕破了练习本的孩子 → 是那个孩子撕破了练习本
14
拆掉了围墙的学校 → 是那所学校拆掉了围墙 花光了外汇的公司 → 是那个公司花光了外汇
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例如:
(4)[A]武打破了张三的杯子 [D]式:*是那只杯子打破了张三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例如:
(5)[B]式:做错了习题的同学[C]式:*把习题的同学做错了
显然,层次分析能分化的歧义句式,变换分析也能分化。当然,用变换分析法来分化上面那个歧义句式,在手续上比用层次分析法要来得复杂,所以我们能用层次分析法分化的歧义句式尽可能就用层次分析法来分化,而不用变换分析法,正如在物理学中我们能用牛顿定律解决的问题,就不一定非得用爱因斯坦相对论来解决一样。
问题是,在语言中,有许多歧义句,是没法用层次分析法来加以分化的。
有些歧义句是由句中的多义词引起的。对于这种歧义句,多数层次分析法没法分化,变换分析法可以加以分化。请看下面的歧义句:
(6)这几捆书送北京大学图书馆。
例(6)动词“送”,既可以理解为“赠送”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运送”的意思。这就造成例(6)有歧义——当“赠送”理解时,“北京大学图书馆”是与事宾语,即书的接受者;当运送理解时,“北京大学图书馆”是处所宾语。这种差别,层次分析法也不能加以分化,只有靠变换分析法加以分化。例(6)的词类序列是: (7)名词语1+送+名词语2
假设带与事宾语时为[A]式,带处所宾语时为[B]式。我们看到,[A]式可以变换为“名词语1+送+给+名词语2”(假定为[C]式),例如: (8)[A]这几捆书送北京大学图书馆→[C]这几捆书送给北京大学图书馆
变换后“北京大学图书馆”仍指明书的接受者。类似的例子如: (9)[A]式:名词语l+送+名词语2 →[C]式:名词语l+送+给+名词语2
这几本书还王老师 → 这几本书还给王老师 这批砖卖民本小学 → 这批砖卖给民本小学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