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讲了“句子的改换”。纳斯菲尔德将transformation定义为:“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为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他所说的语法形式是指句子格式,他所说的意义不变,是指基本意思不变。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所谓的变式句,就是纳氏的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s。
我们通常把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里所用的
transformation,翻译成“转换”。“转换”开始(1957年的《句法结构》)是指从核心句(kernel sentence)到非核心句(nonkernel
sentence)的转换;后来(1965年的《句法理论要略》)是指从深层结构(deep struc-
ture)到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转换。
而我们把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S.Harris,又译为哈里斯)所用到的transformation译为“变换”。海里斯最早是在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1952)一文中用到transformation,当时他把“变换”定义为:“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例如:“N1+V+N2”(主动句)跟“N2+be+V-en+by+N1”(被动句)等价,彼此存在可替换性。在后来的Co-occurre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Linguistic Structure(《语言结构中同现和变换的分析方法》,1957)一文中,又将变换关系定义为:“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显然,看重了“同现”,并将此作为变换的条件。后来在Transformational Theory(1965)一文中,海里斯又将“可接受性”作为变换的条件,说:“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
总之,英语语法著作中的transformation有三种含义:在传统语法中,指句子的改换;在美国描写语言学中,指不同句式的变换;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指由底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我们所讲的变换,是海里斯所用的transformation的含义(不过,中国学者有所修正与发展)。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变换分析也有它的客观依据。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呢?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什么叫
6
“句法格式的相关性”呢?我们知道,各个句法格式,从表面看好像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 (1)a.张三送给李四那个照相机。 b.张三送了那个照相机给李四。 c.张三把那个照相机送给了李四。 d.那个照相机被张三送给李四了。 e.那个照相机张三送给李四了。
例(1)a、b、c、d、e各句,无论从词类序列、内部的层次构造和句法结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看,都各不相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句法格式;但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送”和“给”都是表示含有“给予”意义的转移性行为动作,“张三”是“送”和“给”的施事,“李四”是“送”和“给”的与事,“那个照相机”是“送”和“给”的受事。“送”和“给”行为动作的实现,“那个照相机”就由张三一方转移到李四一方。显然,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结构上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前提条件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一致。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两个:
1.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这样,语言中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举例来说,基本意思是“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可是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说法,也就是不同的句式来表示。下面四种句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上面这个基本意思: A.名词语[施事]+动词+名词语[受事]
A句式就是一般的所谓“主——动——宾”句式。例如: (2)我丢了两把办公室的钥匙。
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动词语 B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把”字句。例如: (3)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丢了。
C.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 C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被”字句。例如: (4)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丢了。
D.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动词语 D句式就是一般所说的主谓谓语句。例如: (5)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丢了。
上述A、B、C、D四种句式就是同义句式。而除了A句式外,其他三种句式还可以因表达的需要而在内部格式上有所变化,造成更多的同
7
义句式。请看(变化后的格式和例句,在原先的编号上加’,以示区别): B’.名词语[施事]+把+名词语[受事]+给+动词语。 例如:
(3’)我把办公室的两把钥匙给丢了。
C’.a.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
b.名词语[受事]+被+名词语[施事]+动词语+数量词 例如:
(4’)a.办公室的两把钥匙被我给丢了。 b.办公室的钥匙被我给丢了两把。
D’.a.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
b.名词语[受事]+名词语[施事]+给+动词语+数量词 例如:
(5’)a.办公室的两把钥匙我给丢了。 b.办公室的钥匙我给丢了两把。
2.语言表达还要求尽可能经济,这又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样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了。例如“老虎把鸡吃了”跟“白菜被鸡吃了”原本是属于不同句式的两个句子,前者属于“把”字句,后者属于“被”字句。但为了经济而省略的结果,出现了表面相同实质不同的“鸡吃了”。请看: (6)A.[鸡是“吃”的受事]
a.老虎把鸡吃了。 [回答“老虎把什么吃了?”] b.鸡被老虎吃了。 [回答“什么被老虎吃了?”] c.老虎吃了。 [回答“鸡呢?”] d. 鸡吃了。 [回答“鸡呢?”] B.[鸡是“吃”的施事]
a.白菜被鸡吃了。 [回答“什么被鸡吃了?”] b.鸡把白菜吃了。 [回答“鸡把什么吃了?”] c.鸡吃了。 [回答“白菜呢?”] d.白菜吃了。 [回答“白菜呢?”]
例(6),“鸡”在A里是“吃”的受事,A这个“把”字句经省略,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了(Ad)“鸡吃了”这样一个句子;“鸡”在B里是“吃”的施事,B这个“被”字句经省略,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出现了(Bc)“鸡吃了”这样一个句子。而它们各自来源于不同的意思。“鸡吃了”就是这样造成的歧义句。
以上两点,也说明了使用变换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具体说,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对于变换分析,首先必须认识清楚,“变换是句式的变换”。用朱德熙先生(1986)的话来说,“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因此,决不能将变换看作是某两个具体句子之间的变换。明确这一点很重要。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一、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matrix),这个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我们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句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左边。
二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之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三是表示原句式和变换式之间变换关系的箭头,置于原句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如“”,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变换实例。先看实例: (1)戏台上摆着鲜花。 (2)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其词类序列都是:
(3)名词[处所1+动词+着+名词语如果对它们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相同。请看:
(4) 名词[处所] 动词着 名词语 a.戏台上 摆着 鲜花。 b.戏台上 演着 京戏。
1 2 1—2 主谓 3 4 3—4 述宾 但例(1)和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例(1)表示存在,表静态,
9
“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我们把例(1)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例(2)表示活动,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某行为动作正在进行。我们把例(2)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B义。这种歧义现象也得用变换分析法来加以分化,因为A义和B义的差异是由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所造成的。具体说,例(1)里的“戏台上”(名词[处所])指明“鲜花”(名词语)存在的处所,而例(2)里的“戏台上”(名词[处所”指明“演京戏”(“动词+名词语”)这一活动进行的场所。下面试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歧义句式。这里我们不妨假设表示A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为[A]式,表示B义的“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为[B]式。我们看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句式(假设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换为[C]式,具体如下:
(5)[A]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C]式 名词语+动词+在+名词[处所)
戏台上摆着鲜花 → 鲜花摆在戏台上 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门上 黑板上写着宇 → 宇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 → 画挂在墙上 左胸上别着校徽 → 校徽别在左胸上 树上钉着广告牌 → 广告牌钉在树上 台上坐着主席团 → 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 → 人站在门口 前三排坐着来宾 → 采宾坐在前三排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这说明,[A]式与[C]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即
(6)[A]式→[C]式
上面说的是[A]式。现在看[B]式。我们看到,[B]式可以跟“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具体如下: (7)[B]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 →[D]式 名词[处所]+正在+动词+名词语
戏台上演着京戏 →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门外敲着锣鼓 → 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 → 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