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游褒禅山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游褒禅山记

课时3+作业1

「 课文分析 」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本文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舍”、“观”、“名”、“十一”、“明”、“相”等等。

2.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为学。

4.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分析理解第三段内容。

第二课时:阅读鉴赏,厘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乃、道、盖、所以、观、名、以、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以、其”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文言断句和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词类活用知识和文言句式的特点。

能力目标:

找出写作线索,厘清作者思路。

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的写作手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写法。

情感目标: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掌握词类活用。

2.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想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揣摩语言,熟读成诵。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准备

1.分组搜集整理资料,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查阅作者王安石的资料。

第二组上网查一查关于褒禅山的资料。

第三组了解一下关于游记的写法和特点。

2.通读全文,掌握注释,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进行知识积累

同学交流讨论关于作者王安石和关于文体“记”的知识。

明确:

(一)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国公,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二)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三、思考讨论,信息筛选

(一)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明确: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明确:

①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②因为已经“尽吾志”了。③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为

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至洞之深处。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④“无限风光在险峰”。⑤“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能力提升

要求: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五、分析鉴赏

要求:学生自主翻译第三段,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

(一)重点句子和词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汉语时可省略。 2.“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3.“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5.“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停顿。

要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二)“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三)作者先说“古人之观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人?是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四)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们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作了注脚。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矣??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六、合作探究

(一)第二段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略写前洞(19字)。

这一段中的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二)作者游洞出来后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后悔?

明确:遗憾的心情。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际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第四段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

七、拓展探究

分组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明确: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课时3+作业1「课文分析」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本文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要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舍”、“观”、“名”、“十一”、“明”、“相”等等。2.把梳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tnmw7av090vngl59ep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