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对幼儿课程深度的再思考
【文本摘要】疫情下“停课不停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园的系列活动内容都千篇一律,在家园合作中出现了“拖拉、无视”等问题,因此,如何在疫情下,仍然将幼儿课程内容做到深度,值得教师探讨。本文从““活”沟通中“直线”畅谈,了解家园当下、“活”思考中“分线”整合,优化策略,明确方向、“活”实践中“虚线”操作,找准家园合作切入口”三点纵向维度,从“把握“资源”的适宜、注重“教研”的深度”两个横向维度,将纵向和横向的
“二维”中思考当下应有的“活”教育,将幼儿课程进行深入思考,走向深度。 【关键词】教育 疫情 幼儿课程 深度
疫情以来的“停课不停学”时期,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不是一项挑战,我们不像高三、初三老师那样有着高考、升学的压力,也不像小学生有着统一的教参、网课学习。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拥有着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小朋友,那么此刻,他们的课堂在哪呢?我们的教育又在哪?其实,这时我们看到:一开始一个区域的教育出现了系列的小课堂活动,随后部分幼儿园“跟风式”的学着做,这些基本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时间一长,出现了“家长们懒得做,孩子们死搬硬套”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幼儿园仍在走形式、做表面功夫,忽视了儿童的教育价值,忽视了儿童课程的深度。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一书指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儿童学习的活教材、活资源, 儿童是我们社会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关心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教育者也应该抓住这一时刻的教育契机,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角,从兴趣、问题出发,进行主动、自发地探索,有个性地表达、表现。因而不能将“停课不停学”的落实简单化、形式化,而是要在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一要求作出专业判断和解读。此次的疫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过程;对于教师,也是一次教育的“挑战”。
那么,疫情的非常时期,教师如何把握幼儿课程实践的深度,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纵向维度的思考:
(一)“活”沟通——“直线”畅谈,了解“家”“园”当下
1. 畅聊“家”的需求。
第一,聊当下,了解需求。疫情,是真实地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重大的事件。
1
因为疫情, 我们无法聚集,不得不暂停在园的集体活动。生活状态被打乱,幼儿会不理解、不适应,甚至担心、焦躁。面对停课,幼儿园首先要做的是沟通,这里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因为宅家的教育实践主体是他们。教师、家长、幼儿“面对面”通过班级群、云直播、钉钉等有限的资源,以“聊天”的方式进行直接的畅聊,了解当下的需求。
第二,发现幼儿关注点。课程的来源一定是儿童,而深度一定在幼儿兴趣的支持下进行, 可以是好奇心的产物,可以是“问题的引发讨论”。那么在疫情下,幼儿的关注点是什么?是不是绘本故事、亲子游戏、手工操作呢?这些都要与幼儿“近距离”的交流才能知晓。在不能去幼儿园的现在,老师们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和网络视频和孩子们从几下几方面聊一聊:(1)家长、孩子所关注是什么?(2)教师第一时间与家长、孩子聊聊不能出门的心情?困惑?(3) 面对这样的形势,教师可以为家长、孩子提供什么帮助?……不停学,不是简单地把幼儿园日常教学搬到网上,而是要更多地针对防疫形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
如疫情间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教师第一次班级“会聊”时,说到自己在“某某地方”,紧接着提问“你们都在哪里?”。这是疫情下孩子们知道并愿意表达的内容,于是产生了兴趣。通过与孩子面对面聊天,在聊天中孩子们说到了“自己现在在哪里”这个话题。从话题中, 孩子们对不同的地名、中国地图等产生兴趣点,逐渐在探索、了解中发现疫情下的地图不一样,提出“为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时候变回七彩的地球?”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了解了为什么不一样,并作出一系列活动。这位教师的一次畅聊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也发现了教育契机,从基本的知识认知到社会情感的上升,体现了幼儿课程的深度。没有这样的畅聊,很难发现孩子真正关心的是什么,避免了单方面的“输入”教育,变成了孩子的主动学习。
2. 关注教师的心理。
教师代表着幼儿园,支撑着幼儿园一切活动的发生。教师也是“疫”情中人,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既要担心和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还要做好线上工作。当面临着“停课不停学”的现状,网络上出现了“我不想当主播”的字眼,可见教师的担心与忧虑。但他们仍然使出“浑身解数”,与孩子开展线上互动:讲故事,朗诵儿童,做游戏等等,可以说,教师在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与责任,也需要得到心理关怀与支持。幼儿园作为教师的“主心骨”,要及时关注教师的心理负荷,帮助教师做好自身保护意识,发挥团队协作力量,避免重复式工作任务,才能助力教师做好积极的自我调适,守护身心健康。
2
(二)“活”思考——“分线”整合,优化策略,明确方向
1. 考虑家长的现状。
随着疫情时间的推移,这段加强版的特殊假期带给亲子间的美好感受逐步减少,不同的问题于困难逐渐出现,同时一定的问题、矛盾就产生了。这时候的孩子、家长、教师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那我们就该让延长的假期学习变得“活”起来。
首先,教师对家庭成员的现状调查,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1)家庭中可以支持幼儿学习的成员情况,比如有谁、是否上班等等;(2)学习时间的安排期望,给与大板块的选择;(3)家庭网络信息学习的支持情况,特别是祖辈抚养的家庭情况。
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情况的整理,重点可以根据家庭辅导成员与时间进行信息的整理,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做铺垫。
最后,根据不同的家庭现状,制定有规划的活动时间,比如在时间空点多的时候进行问题的讨论、针对家庭支持对象的不同程度给与不同的完成要求等等,提高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2. 走进幼儿的需求。
千篇一律的亲子游戏、绘本讲述等等内容并不是孩子需求的方向。华爱华老师说到:疫情之下的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中。而大自然、大社会对于孩子来说是神秘而复杂的,但这何尝不是孩子的活教材、活宝库呢,那么,我们的“活”教师呢?
首先,教师应走近孩子的身边,将这次的战“疫”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从身边的改变中发现大自然,去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病毒?病毒哪里来?我会怎么做?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教师根据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一个个小话题或项目进行后期活动内容的开展的思考。让幼儿从单纯地学习、游戏中变成主动探究、学习,让听别人说话题变成自己说话题,让听教学习到主动宣传,让孩子真正走近大自然、大社会,成为战“疫”中的一员。就如钟南ft 院士给孩子们的回信中说:无论是在一线抗疫的白衣天使,还是在家学习的你们,都是在与疾病进行战斗。我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提供指导性建议。(1)孩子的宅家生活一定要丰富、全面,除了学习生活之外, 幼儿的家庭生活尤为重要。教师针对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上
3
网查阅相关资料,多方教研、探讨,给与家长家庭生活建议,主要包括四类:【劳动】叠衣服、扫地、洗碗等;【健身】做操、拍球等;【技艺】绘画、音乐、剪纸等;【休闲娱乐】下棋、讲故事、看电视等;(2)互动建议。定期开展线上家长的育儿疑惑互动交流,家长之间针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建议,互相学习;(3)教师整理问题,收集、查阅、整理专业的资料,定期发送家长群进行学习,有针对性的内容更易引起家长关注,促进家园合作。
最后,自定、自主进行活动。根据教师的四大类家庭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适合自己的一份内容。在四种类型中的内容幼儿可以选择教师的建议,也可以自由添加其他内容进行丰富,孩子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选择类别自主活动、自主分享。活动内容的丰富、学习的自主,提高了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满足了实际的教育需求。
3. 给与幼儿表征的机会。
“深度”需要经过孩子通过体验后而进行一定的理解、分享,而幼儿课程的深度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深度。而现在幼儿园大多数都鼓励孩子用表征,就如课程故事的学习过程、STEAM 案例中强调的表征。这里的表征并不是教师的表征,不是图像式的表征,是指孩子自己对经验理解、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的符号表征。当然,现在很多教师都会鼓励孩子进行表征,但是不乏一些“偏见”,比如对于小班孩子的表征,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往往会忽视,或者说是否定孩子会进行表征,因为在教师看来孩子缺乏表征的能力。其实,每个孩子都会进行表达,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或符号进行表征,只是缺少这样的机会或是教师的“追踪”关注,往往错失了对孩子的认知与给与表达的机会。在疫情下,小中大的孩子对“新冠病毒”都非常好奇,到底什么是新冠病毒?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表征,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敏感发现,给与表达的机会。往往在幼儿的表征中,能看到最真实的想法与理解,明确教师后期活动的“预”思考。
(三)“活”实践——“虚线”操作,找准家园合作切入口
1. 分时间段制定计划。
疫情的不稳定导致假期的不确定,一次次的延迟,也给了教师一定的“挑战”。每个时间段的活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时期的不同,“疫”况的不同,家长、孩子的关注点与问题就会不同,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活动计划与目标方向的思考。疫情之下的教育时间轴是递进的,孩子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