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0电大西方经济学小抄(完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际储蓄倾向。

解:(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

(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 = c =0.6。

(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 5-2已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5,当自发总需求增加50亿元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 解:乘数公式:

a??Y?AE ,

a?11?c?11?0.5?2, ∴

?Y?a??AE?2?50?100亿元

5-3.社会收入为1500亿元时,储蓄为500亿元,收入增加为2000亿元时,储蓄为8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乘数。0303 解

?Y?2000?1500?500,?S?800?500?300,?C??Y??S?500?300?200,

边际消费倾向MPC=?CY?200500?0.4,

?边际储蓄倾向MPS=1-MPC=0.6, 乘数a?11?MPC?11?0.4?1.67

6-1假设某银行吸收存款800万元,按规定要留100万元作为准备金,请计算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能创造出多少货币?

解:最初存款R=800万元,准备金=100万元,准备金率 r?100800?0.125=12.5% 银

D?Rr?8000.125?6400万元 2.根据如下资料,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0207 项金额项项目金额(亿目 (亿元) 目 元) 耐318.4 劳1165.7 用品务 支出 厂426 进429.9 房与口 设备支出 政748 公284.5 府购司利买支润 出 工2172.7 出363.7 资和口 其它补助 所435.1 居154.4 得税 民住房支出 非858.3 企56.8 耐用业存品支货净出 变动额 解: 消费 C=318.4+858.3+1165.7=2342.4亿元, 投资I=426+154.4+56.8=637.2亿元 政府支出G=748亿元

净出口NX=363.7-429.9 =-66.2亿元 该国的GDP=C+I+G+NX=2342.4+637.2+748-66.2=3661.4亿元

5、失业率的计算: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计算公式: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5.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TU=14Q-Q2,Q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解:总效用为TU=14Q-Q2 所以边际效用MU=14-2Q

效MU=14-2Q=0 用最大时, Q=7边际,效

用应该为零。即总效用TU=14·7 - 72 = 49

即消费7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49 6.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TU=4X+Y,如果消费者消费16单位X和14单位Y,试求: (2)如果因某种原因消费者只能消费1)消费者的总效用

4个单位X产品,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消费多少单位Y产品? 解:TU=4*16+14=78

(1)因为X=16,Y=14,TU=4X+Y,所以(4*4+Y=78 2)总效用不变,即 Y=62 78

不变 7.假设消费者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X2Y2,张某收入为500元,X和Y的价格分别为PX=2元,PY=5元,求:张某对X和Y两种商品的最佳组合。

解:MUX=2X Y2 MUY = 2Y X2 又因为MUX/PX = MUY/PY PX=2元,PY=5元

所以:2X Y2/2=2Y X2/5 得X=2.5Y

又因为:M=PXX+PYY M=500 所以:X=50 Y=125

9TC=12000+0.Q=6750 .–025Q2 50P。 ,求(总1)利润最大的产成本函数为量和价格?(2)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1)因为:TC=12000+0.025Q2 ,所以MC = 0.05 Q 又因为:Q=6750 – 50P,所以TR=P·Q=135Q - (1/50)Q2

MR=135- (1/25)Q

因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是MR=MC 所以0.05 Q=135- (1/25)Q Q=1500 P=105

(2)最大利润=TR-TC=89250 三、问答题1

1.、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引起变动的原因不同: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qincai.net 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2)曲线表现不同: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2、用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解释“薄利多 销”的原因:(1)总收益是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2)“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3)只有需求

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因为对于需求

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4)总收益的增加不一定等于利润的增加。在薄利多销的情况下,企业应使价格的降低不仅能增加总收益,而且还能增加利润。 第一章 1、稀缺性

(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它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选择:1)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

策。

(2)选择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生产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是为了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3、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

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①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5、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1)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定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超脱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第二,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第四,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6(、生产可能曲线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

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2)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这三个概念,它凹向原点说明了为了多生产一种物品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是递增的。 7(、经济制度1)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或者

说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1) 西方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研

究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利用。

第二章

2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居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1)需求量的变动是其6

民购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2)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

(3)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3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4、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5.供求定理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的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养活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6、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决策机制是分散决策、协调机制是价格、激励机制是个人物质利益。

(2)价格机制又称市场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价格机制包括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价格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以及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

(3)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第一,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传递情报、提供刺激,并决定收入分配。第二,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第三,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第四,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供给。第五,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4)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调节作用以三个重要的假设为前提条件。第一、人是理性的。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第三,信息是完全的。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这样,一方面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抑制了生产,减少了对该商品的供给。价格的这种下降,最终必将使该商品的供求相等,从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理,当某种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也会通过价格的上升而使供求相等。价格的这一调节过程,是在市场经济中每日每时进行的。价格把各个独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从而使整个经济和谐而正常地运行。

1、需求、需求曲线、需求定理

(1)需求是居民户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需求曲线: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反方向变动。

7、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

(1)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高价格。价格上限一定是低于均衡价格的。在实行价格上限时,价格起不到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

(2)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种商品的生产而规定的这种商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一定是高于均衡价格的。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增加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章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

(1)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要注意两个公式:a.一般公式:Ed??QQ??Q?P。

?PP?PQb. 用中点法计算弧弹性的公式:

?QE(Q。

1?Q2)2d??P(P1?P2)2例: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案:(1)已知P1=8,P2=6,Q1=20,Q2

=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QE?(Q210 1?Q2)d?P?25??1.4(P2?21?P2)7(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2、需求弹性的分类: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举例:胰岛素 (2)需求无限弹性,即Ed→∞。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为既定时,需求量是无限的。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举例:黄金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 =1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相等。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举例:衣服 (4)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陡峭的线。举例:粮食 (5)需求富有弹性,即Ed>1。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这时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比较平坦的线。举例:保健品 3.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3)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5)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 、其他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计算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 Em??Q?YQY??Q?Y?Y

Q根据各种商品的收入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

把收入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收入无弹性,即Em=0; 第二,收入

富有弹性,即Em>1。;第三,收入缺乏弹性,即E=1;第五,收入负弹性,

m<1;

第四,收入单位弹性,即E即Emm<0

我们根据收入弹性的大小来划分商品的类型。

收入弹性为正值,即随着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的商

品是正常商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随着收入增加

需求量减少的商品为低档商品。收入弹性大于一的商品为奢侈品,收入弹性小于一的商品为必需品。

(2)需求交叉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比率,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ECX??QX?PY?QXPY

对于不同的商品关系而言,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是不同的。Q??X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PY?PYQX为互补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互补关

系越密切;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其弹性的绝对值接近于1,替代关系就越强;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没有关系。

(3)供给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与供给量变动比率之比,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

的反应程度。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Es??Q?PQP??QP

?P?Q

(2)供给弹性的分类。

根据各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五类:

第一,供给无弹性,即ES=0;第二,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第三,单位供给弹性,即ES

=1;第四,供给富有弹性,即 ES>1;第五,供给缺乏弹性, 供给弹性的大小与时间相关。一般来说,在价格发生变动之时,供给量很难调整,即生产无法立即增加或减少,所以,即期供给弹性几乎为零。换

言之,在价格变动之后的极短时间内,供给量几乎

不变。在短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力、原料这类生产要素来改变供给量。但由于生产规模不能变,调整的幅度有限,短期中供给缺乏弹

性。在长期中,价格变动后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供给可以充分调整,长期中供给富有弹性。

5、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此问题在课本73页,最好可以用图形说明)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

反方向变动。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薄利多销”,“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

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

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指丰收了,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了,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受损。 6、弹性与税收分摊(1)税收负担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称为税收分摊,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称为税收归宿。在这种税收的分摊中,经营者承担多少,消费者承担多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变动反应不敏感,无法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敏感,可以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消费者身上。 (3)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这就是说,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反应敏感,能及时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需求,而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价格反应不敏感,无法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供给,那么,税收就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 第四章 1、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效用是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主观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3)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

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

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

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

效用。

(4)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当边际效用为正

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

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2、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1)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

用论;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

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

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

题。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

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3、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在这一概念中,无差异的含义就是对消费者来说效用是相同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别的。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7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

5(、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偏好,用消费可能线表示收入与价格既定的限制条件,当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3)要求能够用图形说明。(参阅教材中P100图4-10)

6(、消费者剩余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

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剩余并不是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3)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即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7、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

(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8、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4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M=Px·Qx+Py·Qy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也要移动,但并不是平行移动的。

第五章

2、要素的最优投入总产量、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

(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图形说明)。

第一,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

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根据图形说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时所用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与劳动。其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TP,AP,MP代表。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可以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图(见教材P122图5-1)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因此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以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后是不利的。

劳动量的增加应在Ⅱ区域(A-B)为宜。但在Ⅱ区域的哪一点上,就还要考虑到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如果企业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就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3、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

(1)规模经济指的是产量变动的比率与企业规模扩大的比率之间的关系。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会大于、小于或等于生产规模的变动。

(2)根据规模经济规律确定企业的最适规模。

适度规模就是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

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第一,本行业的技术特点。一般来说,需要的投资量大,所用的设备复杂先进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就大,生产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高。相反,需要投资少,所用的设备比较简单的行业,适度规模也小。第二,市场条件。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企业,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4、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

(1)技术效率是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经济效率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2)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但前者是从纯粹生产技术的角度来说明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后者则要考虑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使用生产要素才能使生产成本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3)技术效率是基础,只有在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才是目的。

(4)技术上有效率的不一定就是经济上有效率的。 5、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1)

(2)

6、用等产量分析法分析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1)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3)如果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图中的AB)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Q点)。在这个切点上,1、Q2、Q3)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图中的E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图见教材P133图5-7)

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

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第六章

1.(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1)会计成本的定义。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

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因为这些支出一笔一笔地记在会计帐簿中,所以,称为会计成本。

(2)机会成本的定义。当我们把一种资源用于一种用途时,就放弃了其他用途。所放弃的用途就是把资金用于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3)二者的不同:第一、机会成本不是企业的实

际支出,会计成本是企业的实际支出。第二、机会成本在会计帐目上反映不出来,又称为隐性成本;会计成本能够在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又称为显性成本。

2.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1)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2)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3)在正常情况下,机会成本大于零,所以,会计利润大于经济利润。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而是经济利润最大化。 3.短期成本分类

(1)短期总成本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可变成本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2)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就是在短期内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45、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

(1)总收益是企业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是企业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是指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2)三者之间的关系。TR=AR·Q AR=TR/Q MR6、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短期边际=△TR/△Q

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短期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左,短期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在这一点之右,短期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 第七章

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在短期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如果供给小于需求,则价格高,存在超额利润;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则价格低,则存在亏损。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就是说,个别企业是从自己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决定产量的,而在MR=MC时就实现了这一原则。

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企业在长期中要作出两个决策:生产多少,以及退出还是进入这一行业。各个企业的这种决策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供给,从而影响市场价格。最终价格水平会达到使各个企业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这时,整个行业的供求均衡,各个企业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

2、歧视定价就是同样的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3、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在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竞争的结果是经济利润为零,但短期中可以凭借产品特色形成的垄断地位获得经济利润。因此,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应该把长期变成一个个短期。这样作的关键则是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变化的产品特色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

(1)广告与营销手段的运用。(2)创造名牌。

4断与竞争程度。根据三个标准来划分市场结构。第、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一,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一般用四家集中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英文简称为HHI)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第二,行业的进入限制。进入限制来自自然原因和立法原因。第三,产品差别。根据以上三个标准,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四种。

5、单一定价。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了相同的价格,即卖出的每一单位产品价格都是相同的。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企业可以采用高价少销,也可以采用低价多销。采用哪一种定价取决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并受需求与供给的双方制约。一般来说,当某种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时,垄断企业采用高价少销是有利的。当某种产品需求富有弹性时,垄断企业采用低价少销是有利的。 第八章

1(、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1)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

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劳伦斯曲线与绝对平等线越接近,收入分配愈平等。反之,收入分配愈不平等。

8

(2)基尼系数是根据劳伦斯曲线计算出的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零而小于一。基尼系数越小

,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

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2含义。平等是指各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平均,效率是、收入分配目标:平等与效率(1)平等与效率的指资源配置有效,并得到充分利用。

(2)收入分配的三个标准。第一个是贡献标准,即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这种分配标准能保证经济效率,但由于各成员能力、机遇的差别,又会引起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后两个标准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化,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效率则会不利于平等,有利于平等则会有损于经济效率,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平等与效率的矛盾。

(3)收入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收入再分配政策。(1)税收政策。市场经济各国出于各种目的而征收税收。其主要目的还是通过税收为政府各种支出筹资,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政府运用税收来调节宏观经济,在收入分配中,政府也运用税收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手段是个人所得税,此外还有遗产税、财产税、赠予税等。(2)社会福利政策。 4资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工资的决定:(1)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2)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第二,减少劳动的供给。第三,最低工资法。

第九章

1.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特征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但公共物品是一个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当有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

无论是正负外部性都会引起市场失灵。 3.垄断与外部失灵

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如果是生产者垄断,即一般所说的垄断,或卖方垄断。如果是购买者垄断,就称为买方垄断。这两种垄断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在竞争情况下,价格由供求决定,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表示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表明价格调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当有垄断时,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这就是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即市场失灵。

4.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通过有关的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便使经济运行的更好。(1)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2)外部性:立法或行政手段,经济或市场手段;(3)垄断:价格管制、实施反垄断法、国有化。

5、信息不对称就是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同。 第十章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GDP)指一国一年内所

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1)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按支出计算包括这样一些项目: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2)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3)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失业率的计算: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2)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

(1)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3、哈罗德-多马模型(1)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G=S/C。

(2)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G=GW=Gn。

例:如果要使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从6%提高到8%,在资本-产量比率为3 的前提下,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应有何变化? 解:根据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G?S。已

C知C=3,G1=6%,G2=8%,将已知数据代入,则有:S1=3×6%=18%S2=3×8%=24%因此,储蓄率应从18%提高到24%。 4、自然失业及其原因

(1)自然失业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人数 (劳动力总数是就业

劳动力总数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

(2)自然失业的原因。①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

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②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5、货币和货币数量论

(1)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第二,计价单位;第三,贮藏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

2: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2)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

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反之。

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唯一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虽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 (2) 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

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G?a???K???L??A(?K???b??L???2)A这一模型的含义是: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7、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公式

PW为G?S?Sp??YY?SW。 CC(2)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

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是新剑桥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第十二章

1、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原因:

a.财产效应。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

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b. 利率效应。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c. 汇率效应。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

用沿同一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物价上升,沿同一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沿同一条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物价水平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与物价水平无关)

4、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分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研究。

5、短期总供给曲线(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分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这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

6、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

9

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

7、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说明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物价上升,总供给增加,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总供给减少,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不考虑物价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移动有两种情况:(1)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右移动。(2)预期的物价水平变动。

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物价水平,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如果用公式来表示,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就是:

AD=f(P)????????(a)总需求函数,即总需求取于物价水平P;

SAS=f(P)????????(b)短期总供给函数,即短期总供给取决于物价水平P;

AD=SAS??????????(c)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总需求

(AD)与短期总供给(SAS)相等。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为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a)式与(b)式中的价格(P)也都相等,是使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相等的均衡价格。

(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决定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底会出现那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起物价上升,因此,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 9、长期总供给曲线:(1)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

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2)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3)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 第十三章

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2、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投资

函数曲线上的上下移动。当利率既定时,由其他因素引起

的投资变动表现为投资需求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

3、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2)总支出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是由消费函数决定,其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在不考虑总供给时,总支出曲线与45°线(该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即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3)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所以,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

4、乘数原理(1)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2)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支出之比就是乘数。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 。该公式表明了,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3)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5、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和意义:(1)根据长期消费资料的分析,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是相当稳定的。①生命周期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一生的收入决定其消费,长期中收入与消费的比例是稳定的。②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

(2)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

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占三分之二的消费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尽管经济中有周期性波动,但这种波动并不是无限的。在总需求中,消费是一个重要的稳定性因素。

但是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消费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因此,增加消费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如果一种政策不能增加收入,就无法刺激消费。收入的增加关键在于经济的增长潜力。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

6、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要说明产量变动引起投资更大变动的理论。它说明了,投资取决于产量变动率,但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加速原理:ID。 t=I0+D=a?(Yt一Yt-1)+第十四章

1、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1)货币需求理论:①个人与企业出于不同的动机而需要持有货币,这就形成货币需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②交易动机指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的方便,降低交易费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③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意外事件而需要进行的支付,这种动机也可以称为谨慎动机。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之同方向变动。④投机动机是为了使自己的资产得到最合理的组合,持有货币可以随时灵活地转变为其他有利的资产形式。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⑤总之,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2)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活动、变动贴现率和变动准备率,改变基础货币,取决于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通过创造货币的机制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备率政策。这些政策也称为货币政策工具。

(3)利率的决定。利率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货币供求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

2、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 3、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是指货币需求,M是指货币供给。 4、IS一LM模型(1)IS一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2)用该模型说明投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投资的变动会引起自发总支出变动,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则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

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3)用该模型说明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这就是,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5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使流通中货币量增加的作用。、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1)银行创造货币就是(2)银行能创造货币关键在于现在银行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银行不用把所吸收的存款都作为准备金留在金库中或存入中央银行,只要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所保持的最低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留够准备金就可以,其他存款则可以作为贷款发放出去。客户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取出现金,而是把所得到的贷款存入同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开支票使用。存款的增加就是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活动就会创造货币,在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用公式表示为:D=R/r。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这说明法定准备率的高低决定银行能创造出的货币的多少。(3)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简单货币乘数,它实际上就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用公式表示为:m=D/R。(4)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m=M/H=(cu+1)/(cu+r)。

第十四章

1.(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1)周期性失业是短期中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

的失业,之所以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它与经济周期的变动相关

(2)凯恩斯解释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缺口紧缩性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周期性失业

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存在三种状态:充分就业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以及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引起周期性失业的正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当总需求为充分就业总需求时,此时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此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失业。如果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国内生产总值,这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表示这时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从而就有失业。 2、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率的计算。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用物价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公式是:

(3)通

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①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②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

3.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1)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

10

2010电大西方经济学小抄(完整版) 

际储蓄倾向。解:(1)乘数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自发总支出增加量=200/80=2.5。(2)根据公式a=1/(1-c),已知a=2.5,因此,边际消费倾向MPC=c=0.6。(3)因为MPC+MPS=1,所以MPS=0.4。5-2已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5,当自发总需求增加50亿元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解:乘数公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tgfi1ltrt036aw5ujv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