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概述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 (一)动机的性质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二)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成分
内在的需要、外在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的的心理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社会意义:正确或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起作用的时间: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的学习动机; 范围: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 来源: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二)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会越高,学习效果会越好;
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他们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在他们看来,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他们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应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只重视外部诱因的控制,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 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二、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但是未必都专注在功课上。只有学生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学的内容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内在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七个层次) 2、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学生本身先天具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
在教育上,只有先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之后,大多数学生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 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尊重的需要,家长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成就动机理论
由麦克里兰(D.C.McClelland)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所研究和发展的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阿特金森(1963)在麦克里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某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其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述: 动机的强度=f(动机×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为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一般来讲课题越难,解决课题后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大。 成就动机模型的心理机制是,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往往是通过各种活动防止自尊心受伤害和产生烦恼。
四、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由德维克提出。
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能力实现观;一种是能力增长观。
持有能力实现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而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倾向建立掌握目标。 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其学习主要是做给别人看的,被称为自我卷入学习者;持掌握目标学生其学习是为了个人成长,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 五、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的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途径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他认为,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体内部。他将别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和工作难易等称为外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那么个人对行为的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他将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和努力等成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应当对行为结果负责。
罗特(J.B.Rotter,1966)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韦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结果的成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韦纳的归因模式:
维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 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很重要的; 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4、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到通过认知因素而形成的对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认为行为的出现并不是由随后的强化决定的,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的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决定的。
班杜拉将期望分为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Ex: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判断是「效能预期」; 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 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Ex: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判断是「效能预期」; 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 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Ex:跳高选手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判断是「效能预期」; 这一成绩是否能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 我满足,是「结果预期」。
个体效能感的来源
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观察他人所获得的经验。 3、言语劝说:来自他人的说服。
4、情绪唤醒:情绪的性质和水平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这四种影响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取决于它们是如何被认知评价的,即受到归因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在困难面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困难面前敢于面对困难,且斗志昂扬。 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充满焦虑与恐惧。 自我效能感在教育上的意义 1、影响学习成绩 2、影响努力程度 3、影响坚持性 4、影响积极的情绪 5、影响任务的选择 6、影响目标的确定
七、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理论
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self-worth theory)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文顿(M.Covington)提出的。
科文顿的自我价值论主要是从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着眼,企图探讨“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的自我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1、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个人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展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3、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
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随年级而变化,低年级学生更相信努力,而高年级学生更相信能力。
(二)学习动机自我价值论的教育意义
1、学习动机问题反映了教育的反效果:越是能力高的学生越不肯努力;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不喜欢读书。
2、应该切实根据现实问题思考教育目标。
3、有些学生并不为获得好成绩而付出必要的努力,这可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个人价值的目的。
八、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有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只有体验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才能真正产生内在的动机。 实验表明,具有自主支持性的教师比控制性的教师更能促进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提供外在动机反而会降低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该理论认为外部动机和内在动机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外部动机几个过程。并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是外部动机的内化。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