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ZQ
第一章 刑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刑法: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地法律规范地总称. 二、简答题: 刑法地渊源:
、刑法典: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单行刑法(规定、决定、条例、补充规定) 、附属刑法
第二章 刑法地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刑法地基本原则:是刑法地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地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二、简答题:
﹡刑法地基本原则:
刑法地基本原则是刑法地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地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指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地原则. 、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地特权. 、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或罪刑均衡原则,刑罚地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地罪行和承担地刑事责任相适应.b5E2R。 第三章 刑法地效力范围
一、名词解释:
、刑法地效力范围:即刑法地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地效力.p1Ean。 、刑法地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地效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地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地行为是否适用地问题.适用即有溯及力,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DXDiT。 第四章 犯罪概述
一、名词解释:
、犯罪: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地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地行为. 二、简答题:
﹡犯罪地基本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地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地首要特征,也是本质特征.某些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地,不构成犯罪.RTCrp。 、犯罪是触犯刑法地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罪刑法定原则地重要体现.5PCzV。 、犯罪是依刑法应受惩罚地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地一种否定性评价,只有犯罪才具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地属性.jLBHr。 因此犯罪地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共同构成犯罪概念地总体,成为区分罪与非罪地总地标准和尺度.
第五章 犯罪构成
一、名词解释:
、犯罪构成:由刑事实体法规定,决定一行为地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成立该种犯罪所必需地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地总和.xHAQX。 二、简答题:
﹡犯罪构成地特征:
1 / 10
个人收集整理-ZQ
、犯罪构成是由刑事实体法所规定:犯罪构成要件必须由刑事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体现罪刑法定地原则,并且与刑事违法性特征相统一.LDAYt。 、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地总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说明犯罪规格与标准地有机整体.Zzz6Z。 、犯罪构成是由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地要素组合而成:犯罪构成地各个要件都说明行为地社会危害性达到了犯罪地程度.dvzfv。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地区别:
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地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地具体运用.
、表述地内容不同:犯罪概念是从宏观上认识一切犯罪地共同属性;犯罪构成是从微观上确定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具备某种犯罪地特征.rqyn1。 、作用不同: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地总标准;犯罪构成是具体行为罪与非罪,特别是此罪与彼罪地划分.
因此,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有机结合来区分犯罪地标准. 犯罪构成地层次结构:
、犯罪构成本身:即犯罪所必需地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地有机整体. 、犯罪构成系统地两个组成部分:即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两大组成部分之下地四个构成要件:主观方面地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要件,客观方面地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要件.Emxvx。 、犯罪构成四个要件内部各自进一步地划分
第六章 犯罪客体要件
一、名词解释: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地、并且被犯罪行为所侵害地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对象:是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地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或对其施加影响地、客观存在地具体地人或物. 二、简答题:
﹡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地联系与区别:
犯罪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约犯罪对象,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表现形式不同:犯罪客体是通过思维来认识地抽象概念,是行为地内在本质;犯罪对象是能被感知地具体人或物,是事物地外部特征.SixE2。 、是否是犯罪构成地必备条件: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地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犯罪客体,就不能构成犯罪;犯罪对象只有在刑法明文规定下,才能成为某种特定犯罪地构成条件.6ewMy。 、是否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地根据,直接决定犯罪地性质;犯罪对象不是犯罪分类地根据,不能决定犯罪地性质.kavU4。 、是否受到实际损害:每个犯罪必然侵犯一定地客体,使犯罪客体受到实际损害;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实际损害.
第七章 犯罪客观要件
一、名词解释:
、犯罪客观要件:由我国刑法规定地,说明侵害某种社会关系而构成犯罪所必需地诸种客观事实. 、危害行为:被刑法所禁止,表现人地意志和意识地危害社会地身体动静或言辞. 、刑法上因果关系:危害行为规律性地引起某种危害结果地内在联系. 二、简答题:
﹡危害行为地特征:
、危害行为是能够改变或影响客观事物地身体动静或言辞 、危害行为是人地内在意识和意志地外在表现
2 / 10
个人收集整理-ZQ
、危害行为是刑法上明文予以禁止地行为 犯罪客观要件地意义:
、犯罪客观要件是整个犯罪构成中地核心要件:危害行为使犯罪客观要件中最基本地内容 、犯罪客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地重要根据
、犯罪客观要件也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地重要标准:在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基本相同情况 、犯罪客观要件对量刑轻重具有重要影响
第八章 犯罪主体要件
一、名词解释:
、犯罪主体: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严重危害社会地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地自然人和单位.y6v3A。 、自然人犯罪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并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地人.
、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认识自己行为地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对自己地行为进行解释、控制以及对自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地能力.M2ub6。 、单位犯罪: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队以单位名义实施按照刑法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地危害社会地行为.0YujC。 二、简答题: 单位犯罪地特征:
、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名义实施地犯罪
、单位犯罪是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明文规定且予以处罚
第九章 犯罪主观要件
一、名词解释:
、犯罪主观要件:指我国刑法规定地,行为主体对其危害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结果所具有地地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地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地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地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地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地心理态度.eUts8。 、犯罪动机:刺激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地内心起因或内心冲动.
、犯罪目地:行为人希望通过犯罪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地心理态度.
、法律上地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地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应受到何种地刑事处罚存在不正确地理解.sQsAE。 二、简答题: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地地关系: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地同属于犯罪主观要件地内容,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联系:
、都是犯罪人地主观心理活动,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
、犯罪动机是犯罪目地地基础,犯罪动机促使犯罪目地实现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地有时可以转化(犯罪动机是犯罪目地背后地目地) 区别:
、从作用上看:犯罪动机有推动犯罪行为地作用;犯罪目地是为犯罪行为定向、确定犯罪目标和侵害程度地作用
、从产生顺序上看:犯罪动机先于犯罪目地产生 、具有相同地犯罪目地可能有不同地犯罪动机
、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导致几个犯罪目地或不同地犯罪目地
3 / 10
个人收集整理-ZQ
、从作用侧重点上看:犯罪动机地作用侧重于影响量刑,一般不是犯罪构成地必要条件;犯罪目地地作用侧重于影响定罪,是某些犯罪构成地必要条件.GMsIa。 第十章 排除犯罪性行为
一、名词解释:
、排除犯罪性行为:某一行为虽然在外观上具备了刑法对某一犯罪规定地形式,但是由于其行为本身实质上是有利于社会利益,从而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由于行为人缺乏主观罪过,从而不具有主观危险性,因此刑法明确规定,该行为不构成犯罪.TIrRG。 、正当防卫: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地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地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通过人身反击地手段,以制止不法侵害继续进行地行为.7EqZc。 、无限防卫: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地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地,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lzq7I。 、防卫过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地行为.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地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地危险,不得已而采取地损害另一个较小合法权益地行为.zvpge。 、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地原因所引起地,不是犯罪.NrpoJ。 、不可抗力: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行为人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地原因所引起地,不是犯罪.1nowf。 二、简答题:
﹡正当防卫地成立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才能实施,这是正当防卫地目地性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这是正当防卫地前提性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地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这是正当防卫地时间性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才能实施,这是正当防卫地对象性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是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这是正当防卫地适度性条件. ﹡紧急避险地成立条件:
、紧急避险只能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才能进行,这是紧急避险地目地性条件. 、紧急避险只能是面对实际存在地危险才能进行,这是紧急避险地前提性条件. 、紧急避险只能是针对正在发生地危险才能进行,这是紧急避险地时间性条件.
、紧急避险只能是在迫不得已、无法排除危险地情况下才能进行,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地人.
、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地损害,这是紧急避险地限度性条件.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异同比较: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是刑法明文规定地排除犯罪性行为,具有以下共同点:
、主观目地上:都具有保护社会利益地正当性要求,即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地合法权益.
、客观效果上:都产生了有益于社会利益地实际效果,即都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最大程度地保护.fjnFL。 、法律规定上:都具有排除犯罪性地属性,即在适当情况下,都不负刑事责任;而在过当情况下,都不能完全排除构成犯罪,都要负刑事责任.tfnNh。 两者地区别如下:
、前提条件性质不同:正当防卫仅限于人类社会地不法侵害;紧急避险既包括了人类社会地人为危险,还包括自然界地危险.HbmVN。 、行为指向地对象条件不同: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紧急避险必然是针对
4 / 10
个人收集整理-ZQ
合法地第三者利益进行.V7l4j。 、行为限制条件不同:正当防卫面对不法侵害地正在进行就可实施;紧急避险只能在迫不得已、别无选择地情况下才能进行.83lcP。 、过当地限度要求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地损害可以小于、等于、大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地损害,只要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可;紧急避险所造成地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地利益.mZkkl。 、行为主体要求不同:政党防卫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地合法权利,也是特定成员地法定义务,不实施则违法;紧急避险虽是社会成员地合法权利,但某些在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地成员不能进行,实施则违法.AVktR。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地停止形态
一、名词解释:
、犯罪故意停止形态: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止下来所呈现地各种状态,即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ORjBn。 、犯罪既遂:行为人故意实施地犯罪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规定地该种犯罪构成地全部要件,即已经达到了犯罪地完成状态.2MiJT。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犯意表示: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以前,以口头或书面地形式对犯罪意图地流露.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地原因而未能得逞.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地状态. 二、简答题:
﹡犯罪未遂地特征: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能得逞
、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地原因 犯罪预备地特征: 客观特征
、已经进行了犯罪地准备活动:包括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 、事实上未能着手实施犯罪 主观特征
、行为人主观上已具备了犯罪地目地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一、名词解释:
、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聚众共同进行犯罪活动地首要分子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地犯罪分子.
、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地犯罪分子. 、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地犯罪分子. 、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地犯罪分子.
、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地较为固定地犯罪组织. 二、简答题: 犯罪集团地特征:
、人数较多,由三人以上组成 、具有一定程度地组织性 、具有一定地稳定性 、具有一定地犯罪目地
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