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兼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其中弊端,革除其甚者八事。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B 解析 孙洙“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是在他兼任同知谏院之前。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通:使……通行。持:对抗。下:退让。(2)阙:通“缺”,空缺。用:任用。数:多次。劳问:慰问。
答案 (1)发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相让,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
(2)当时参知政事的职位空缺,皇帝想要任用他,多次派遣中使、尚医前去慰问。 参考译文
孙洙字巨源,是广陵人。童年时就能作文章,未满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荐他应试制科,孙洙进献策论五十篇,指明并陈述执政的根本,清晰明确,切中事理。韩琦阅读后,深深地叹息说:“读后让人痛哭流涕,孙洙能透彻地论述天下之事,是当今的贾谊呀。”再次升迁后任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年间皇帝要求臣民上书言事,因为孙洙响应诏命上书陈奏的十七件当时的弊病和紧要事务后来大多得以施行,(朝廷命他)兼任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他上奏请求增加谏员以便广开言路。但凡他上奏皇帝的文书,就都焚毁底稿,即使是亲近的年轻后辈也不能见到。王安石主张新法,驱逐多位谏官、御史,孙洙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心中苦闷不能言说,只能极力请求补任地方官,得以出京任海州知州。免役法施行,常平使者想要加收缗钱,把获取盈利当作政绩,孙洙竭力争辩。正逢春旱,发
运使征调民夫疏通漕渠来使盐船通行,孙洙与他对抗不相让,多次上奏请求停止这项徭役。旱灾蝗灾危害百姓,孙洙到朐山进行祈祷,撤去祭品后,下起大雨,蝗虫都飞入海中死了。不久主管三班院。三班院的官吏人数过万,功劳罪行登记不清楚,前后矛盾,官吏徇私舞弊,公然行欺诈奸猾之事。孙洙革除其中特别严重的八件事,定为制度。任同修起居注,晋升为知制诰。在此之前,百官根据政绩考核晋升职位,用固定的文辞,孙洙建议说:“群臣晋升官职,原因各不相同,却共用一套措辞;以致有时一门之内,数人拜谢恩赐,名位和身份各不相同,却全部采用同样的格式。如果一味地追求简单方便,这不是用来表达帝王之言、重视诏命敕令(该有)的做法。”(皇帝)下诏从今以后的封赠、荫补,每次举行大礼就变动一次措辞,其他的都依照等级编定。元丰初年,兼任直学士院。澶州一带的黄河水患得到治理,修建灵津庙,诏令孙洙为其撰写碑文,神宗称赞他的碑文写得好。晋升为翰林学士,刚过一个月,患上疾病。当时参知政事的职位空缺,皇帝想要任用他,多次派遣中使、尚医前去慰问。到了约定的入朝时间,孙洙的病稍有好转,就在家练习拜跽之礼,仆倒不能起来,竟然就这样去世了,终年四十九岁。皇帝在朝堂上嗟叹惋惜,除常例丧金外赏赐丧钱五十万。孙洙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典章旧制,论说古今之事都很有条理。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即使对很亲近的人,也未曾说过一句粗鄙的话。他的文辞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们都期许他会成为丞相,他却不幸早逝,当时的人们都对他深表哀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