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茯苓解读
别名:云苓
采收加工:第二、三年,多于7~9月马尾松林中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 药用部位:干燥菌核
产地:云南安徽湖北、河南 科:多孔菌科 原植物:茯苓 植物情况:真菌
生于松根,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
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
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
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茯苓饮片性状:\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中药材茯苓解读
中药材茯苓解读别名:云苓采收加工:第二、三年,多于7~9月马尾松林中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药用部位:干燥菌核产地:云南安徽湖北、河南科:多孔菌科原植物:茯苓植物情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