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表演艺术”对这一新兴学科进行了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并对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音乐表演艺术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特地注意了这些学科的发展,除做专门的理论综述,还就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样使新兴学科的学术成就及其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弘扬,也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研究的新视角。如《中国当代音乐学》针对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注入的新方法,及时指出了这些研究在吸收西方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又特别注意将这一方法置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领域所具有开拓性的方面,指出其渊源要注意借鉴人类学、民俗学的方法,因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领域。有了这一“新视角”,使考察这一学科发展时就会不自觉地注意到,这一学科在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中人类学所属民族学、民俗学的兴起而于20世纪50至70年代间得以建立起来的历史足迹。这些对“新视角”的弘扬在其它新兴学科的综述上都有所体现。
在传统学科如史学的综述上,《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也注意了拓展,注意了学科研究中的新观点、新视角。如在“中国音乐史学”上,课题组在全面考察这一学科近年来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正式提出“中国音乐史学”的三个分期的说法,而鉴于暂时没有提出“中国当代音“中国当代音乐”还未定型的情况, 乐史”的概念。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中国当代音乐学》提出
了“以延安音乐家为主体的音乐学研究新观念”的学术观点来对这段历史给予学理性的评价,而注意中国音乐史“方法论”的整合也是鉴于其近年来研究中的成就而提出的。这些对以往音乐学研究角度或视角的或方法论或观念或概念的拓展,对弘扬学科的“新角度”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这些诸多的“新颖性”必将使课题组所注重的对学科“未来趋势”的研究具有昭示作用的理念展现出来。
在目前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中缺乏相应的配套教材,尤其缺乏概论性质的教材。《中国当代音乐学》以其全面的学科知识涵盖和研究方法引介,为在校的音乐学理论教学提供了范本。 《中国当代音乐学》这一宏大的课题必然会伴随着不足。蔡良玉、梁茂春就指出书中有“个别子学科阐述不清、评论与归纳不够、学科间互相重叠等不足”。个别子学科阐述不清,如音乐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语焉不详、晦莫能解,音乐形态学、西方音乐史学等在学理性的归纳评价上力度不足,让人们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态势认识不清,让这些课题综述有所缺失。学科间相互重叠表现在如“律学”出现在“音乐声学”、“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等方面,“音乐美学”和“音乐治疗学”的重叠方面,表演艺术美学出现在“美学”和“表演艺术”等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后统稿人的失误,他(们)应该在大家的稿子提交以对其中的重叠部分进行恰当的处理即后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协调, 可。相信这将在再版中会得到解决。由于多人参与的《中国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