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PPT出示: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 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 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 初读诗歌,感受诗意 1. 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 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 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于是,谗言纷纷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 三、 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1. 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1
2. 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
满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 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同舟共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2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 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先同桌互读,再推 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 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PPT: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 行路难,难路,行! 五、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斗
箸
3
塞
行
羞 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品析 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小结
4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 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课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学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习 名句的新的理解 目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标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本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作为当代学生,要想真切学 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容,是有相当法 大的难度。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通过反复的朗读,指 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导 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而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课 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前 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预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习 相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关 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链 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接 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背景介绍】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