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既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又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哲学斗争是阶级头号争的反映,不同阶级的哲学就是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总是同现实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在上起,反映着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整个哲学史,无论是中国的或外国,都是一部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史。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哲学上两军对战和其他一切哲学家问题分歧的根源和基础,是区分哲学家坚持什么方向、遵循什么路线的原则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两条路线斗争的。世界上是先有人的思维,还是先有存在?也就是说,先有精神,后有自然界、物质,后有精神?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个大阵营。凡是主张先有自然界、物质,后有精神,精神来源于物质,是物质所怕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倒过来,主张先有精神,后自然界.物质,物质来源于精神,得精神所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一个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并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是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可以变成物质。它不但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指导人们去革命地改造世界,体现了严格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
哲学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哲学的党性就指阶级性在哲学中的表现。每一种哲学都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成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理论工具。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唯物主义、辩证法通常反映先进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一般地说则是反动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宇宙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它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最根本的看法。归根到底有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就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是现代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9页)两种世界观进行着不可调和的斗争,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集中表现。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同上,第384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
6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自己,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同世界观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的,而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根据这种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从事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独立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它不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把意识或精神看成是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源,认为物质不过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在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它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是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一样,也认为精神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所不同的只在于它认为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存在于世界某个地方的某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的产物。
朴素唯物主义——也叫自发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学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原始的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神创造的,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二,它试图从物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具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思想实质上朴素唯物主义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不是唯心主义的。
7
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哲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它是在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阶级地位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机械唯物主义表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机械性。二、形而上学性。三、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物质这个概念是一种哲学上的抽象。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着直观,把物质说成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到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将原子理解为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物质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不是指的某个或某些物,而是各种物的总和。后来根据列宁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哲学就提出了物质范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