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在数学生活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
(3)联系实际,应用数学。利用创造情小结,并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
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学生通过课前了解有关定向运动方面的知识,知道定向运动是根据地图指示,选择最佳路线,达到目的地的一项运动。
2.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知道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还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所要具备的四个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这对于后面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
1.习题的处理上,个别学生出现不会用量角器量角度的现象,不知道0刻度线与哪条坐标轴对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侧重于对量角器放置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学生明白东偏北就是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东对齐,从东向北数30°,也就是从0刻度线向北数出30°。
2.不仅要注重对路线的描述,还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描述简单路线图应具备的四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
第三课时:
本节课内容要求学生会描述并绘制路线图,需要注意观测点是要变化的,要不断根据新的观测点来确定方向和距离。
课上我首先复习了前两节所学内容,尤其是如何画方向的角度和距离,需注意的问题等。接下来我出示例三,让学生说出台风的路线:台风生成地→预告时台风中心的位置→A市→B市,在分段描述,最后整体描述。边描述边示范描述语言,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怎样描述路线。在练习时,我首先选择具有典型的
试题进行示范,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描述并绘制。从联系上看,学生还是会找错观测点,不知道如何描述方向,对应的角度找不准,在此方面还要加强练习。
总结:
六年级上册继续深入学习位置与方向时,用我自己的视角去审视,是觉得相当容易的一单元。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简单到,我觉得只需要有些生活常识就能解决问题,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简单亦是对教学的另一种考验,就在我略带失落地走出教室,再回到办公室沉思时,我发现自己又出现了刚站上讲台时的失误,而这样的失误不只一次。那就是如开头我所说的一样——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我再一次拿起书本,想要看看该怎样去上好本单元的课,让学生掌握有关这一单元的内容。这些都还是我心中所想,确切的说,都只是个人意愿。在看书、琢磨的时候,突然想起大学时谢老师提过的分析教材,也用自己那还不算成熟的眼光去看其中的各个例题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谓不看不知道,细看吓一跳,在上午的那节数学课中,我竟然把一单元的知识都基本灌输给他们了,当然这只限于我那节课所有表达出来的语言里,至于学生们嘛,结果可想而知,估计能接收到的东西,也就不到三分之一吧。细细分析,在整个课堂中,由于这种快节奏、高浓度的知识点堆积在一块,让重点不再是重点,让难点一带而过,这也是课堂散漫没有焦点的一大成因。再思及自己事先的备课,上周五我就看过这单元的内容,而且还在书上做了笔记,当然我的目的也就是为这周的新课做准备,希望能更加清晰、适当地将知识讲清楚,学生们学起来或许也能快一些。然而,我忘了将知识分层,由浅入深、由已知到知识的同化与分化,其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时候被我忽略的关键点——分层,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节不太成功的
数学课。打个比方来描述自己的这堂课,那就像是早上我端着的那满满一壶水,由于走得太过着急,洒了一路,最终也就漏掉了大半。知识亦如此,太过着急,学生到手的也就只有那么一点。当我的视角起点在自己身上时,由于自身在这些知识点上已经慢慢接近饱和状态,很难看到学生们的困难,视野也将被局限,更甚者滋生不少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与不满情绪。可如果把起点放低些,也许就是不一样状态,也能看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