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利税总额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税率 投资回报率 回收期 设备数量 年用电量 年用水量 总能耗 节能率 节能量 员工数量 万元 2765.23 27.53% 32.89% 20.65% 6.34 74 818379.23 6751.06 101.16 27.74% 37.42 155 年 台(套) 千瓦时 立方米 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人
第二章 建设背景分析
一、防水卷材项目背景分析
2024年建筑防水协会统计的防水材料生产量合计22.1亿平方米,近5年和10年的复合增速分别为7.2%和10.6%。统计局发布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防水企业784家,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147亿元,利润总额79.5亿元。主业营收近5年和10年复合增速分别为6.0%和13.6%。
防水材料下游应用主要为住宅和民用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相关建筑。在房屋建筑中主要用于屋面、地下、厨卫、外墙等部位,屋面及地下室占比最高;在基础设施中主要用于铁路、轨道交通、桥梁、隧道、地下管廊、机场、水库水利等领域。具体来看,下游应用以住宅和民用建筑为主,占比达到约70%,通过图19也可以看出防水材料市场景气度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具有显著一致性;次之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占比约20%。房地产新开工和翻新市场以及基建投资额成为衡量和预测防水材料市场趋势的重点。
2024年末我国大陆人口14亿,自然增长率3.8‰,虽然老龄化加速,但80年代后期的第三次婴儿潮人口支撑以及二胎甚至不再限制胎儿数的政策鼓励,我国的人口数量红利仍有释放空间,增长率预计将
长时间大于0。202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59.6%,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距离发达国家的75%及格线仍有较大空间,未来10年国内城镇化率都将是持续推进的过程。
我国2024年存量城镇住宅面积约为277亿平方米,对应的实际人均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3.3平方米,简单按照0.7的系数折合为使用面积仅为23.3平方米。与韩国的28.2平方米、日本的33.1平方米、德国的38.6平方米、法国的39.5平方米和美国的66.9平方米差距较大。参考2000-2010年、2010-2017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年均增长3.0%、2.3%,假设2024-2030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年均增长1.5%,未来10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有望达到约40平方米。2030年中国城镇住房存量预计达到约400亿平方米,较2024年新增约123平方米。同时,以1.5%-2%的折旧率计算,2024-2030年将折旧拆迁约62-82亿平。即2024-2030年城镇住房需新增185-205亿平方米,对应年均新增15.4-17.1亿平方米。从历史经验看,2000-2010年每年约有4亿平方米属于农民带房入城和未纳入国家统计局城镇竣工住宅面积统计的住房面积。假设2024-2030年这部分仍为年均4亿平方米,则2024-2030年每年需新增城镇住房11.4-13.1亿平。介于2024年竣工房屋面积(9.4亿平方米)和住宅销售面积(14.8亿平方
米)之间。在此支撑下,预计未来10年房地产新开工数据难以趋势性下滑。
2009-2024年10年间商品房销售面积复合增速为6.1%,若按照10年左右防水层日常维护周期,那么未来10年住宅防水层日常维护投资理论复合增速应大于6.1%,且随着住宅存量持续扩大,防水层日常维修和翻新需求总量也将持续扩大。
二、防水卷材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更加注重材料应用性和耐久性指标,新型环保建筑防水材料已经占市场总量的90%以上。国外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拥有足够的科研人员、优良的生产和测试设备、可靠的施工队伍,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从而使防水体系有了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功能、施工配套和施工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施工机械化程度高,防水服务体系业基本建立,防水材料市场也主要体现在规模、特色方面。比如美国为坡物面,油毡、瓦类材料应用普遍,另外三元乙丙橡胶也是主要防水材料之一,但是我国现代防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已形成包括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建筑密封材料、刚性防水和堵漏材
料、瓦类材料等新型材料为主的高、中、低档不同品种,功能比较齐全的完整防水系列。2010年主要建筑防水材料的总产量达1031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6%;其中新型防水材料产量达89710万平方米,占建筑防水材料总产量的86.99%,沥青油毡类防水卷材的产量为13420万平方米,占13.01%。2010年应用量位居前三位的是SBS/APP改性沥青卷材为27100万平方米,占26.28%,防水涂料23840万平方米,占23.12%,高分子防水卷材15600万平方米,占15.13%。与先进国家比,我国在产品质量、应用技术、人员素质、市场培育和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高品质的产品所占此例较小、整体水平不高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