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标的网络化:目标层级结构 ? 目标的时间性 ? 目标的可考核性
3、 目标的作用
? 为组织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 激励作用 ? 凝聚作用
? 考核绩效的标准
4、 目标的种类(德鲁克)
? 市场地位 ? 创新性 ? 生产率
? 物质资源与财务资源 ? 利润率
? 管理绩效与发展状况 ? 态度与工作表现 ? 社会责任
二、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一种计划方法 1、目标管理的概念(1954年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它是指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同下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一起共同来制定组织目标,并把其具体化展开至组织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成员,与组织内每个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责任和成果相互密切联系,明确地规定每个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每个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贡献和奖励报酬等一整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3、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1)目标的制定和展开:
首先要建立一套以组织总目标为中心的一贯到底的目标体系;最高层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目标制定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沟通,反复商量、评价和修改,取得一致意见;目标展开是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上下级目标之间是一种“目的——手段”的关系。 (2)目标的实施
强调权限下放和自我控制。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检查和控制。实行下级自查报告和上级巡视指导相结合。上级的检查应尽量不干扰下级的自我控制。 (3)目标成果评价
按事先规定的期限,定期进行考核评价,以确认成果和考核业绩,并与
个人的利益和待遇结合起来。一般实行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相结合,共同协商确认成果。目标管理对自我评价非常重视。目标成果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目标达成程度评价、目标的复杂程度、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
4、 目标管理的特点
? 是一种参与式管理 ? 强调自我管理 ? 促使权力下放 ? 注重成果第一
4、目标管理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 是比较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 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 启发了自觉,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士气 局限性:
? 给予目标制定者的指导不够 ? 偏重短期目标 ? 缺乏灵活性
第四节 战略计划
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计划。 一、战略计划制定的过程 1、 确定组织的宗旨
2、 把宗旨转化为战略目标
3、 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
二、战略类型
1、 公司层战略:
? 发展战略:集中化、一体化、多元化 ? 稳定战略:不进行积极的扩张 ? 紧缩战略:剥离。
2、 业务层战略(竞争战略) ? 成本领先战略 ? 产品差异化战略 ? 集中战略
3、 职能战略:每个部门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 基本要求是:高效、高质、创新
第五章 环境研究
第一节 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一、组织外部环境的主要内容
一般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
理环境。
行业环境:五种基本竞争力量。
二、组织内部环境的主要内容 内部物质环境:资源和能力
内部文化环境:组织文化的特点及对组织的影响
三、组织外部环境的特征
复杂性:构成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变动性:外部环境变化有时缓慢有时突变 非歧视性: 不可控性:
系统相关性:外部环境的各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组织外部环境与组织的关系
外部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与制约作用:
? 是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
? 是现在和未来的而不是过去的
? 是直接的、突然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缓和的 ? 是有利的也可以是不利的(机会与威胁同在) ? 是动态的
第二节 组织外部环境研究 一、 环境研究的内容
一、 环境的基本特征:
? 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动态性与复杂性(邓肯模型) ? 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 二、 环境给组织的机会与威胁及程度:
二、 环境研究的方法
1、环境调查:室内与室外调查。
2、环境预测: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3、SWOT分析
第六章 决策
第一节 决策(Decision)的概念 一、决策的含义
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在认识客观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方式等进行选择和调整的全过程。 狭义:为实现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广义:包括方案做出选择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及决定后的执行与反馈过程。
管理过程中决策:
? 计划:组织的长期目标是什么?采用什么策略能最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组织的短期目标应该是什么?应为每个人设定什么样的目标?
? 组织:直接向我汇报的下属应该是多少人?组织的集中程度应多大?如
何设计每个职位?何时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二、决策的特征
目标性:决策必须针对明确的问题或目标
可行性:所制定的备选方案必须是可行的(技术、经济、社会) 选择性: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满意性:选择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动态性:决策必须随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过程性: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行动
三、决策的类型
1、 按决策的作用范围(重要性)分:
? 战略决策:对有关组织全局的、长期的、关系到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
题的决策。
? 战术决策:包括管理与业务决策。是关于实现战略决策的短期而又具体的
决策,具有局部性、中期性和战术性。这类决策不直接决定组织的命运,但其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效率的提高。
2、 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分:
? 程序化决策:是指经常重复发生的,能按原来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进
行的决策。如定货、工资发放、库存管理等
? 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或例外决策,指发生次数较少或仅一次,
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特性 决策制定
程序化的;可预测的;定义好的信息与决策准则 依靠规则、政策、程序 全新的;非结构化的;信息不完备;未知的准则 依靠原则、判断力和创新力
思考题:
请区分以下决策类型:办理退货、招聘学生会工作人员、决定加班工资、是否接受用信用卡购物、对失事飞机的救援、决定从事哪种职业、选择哪个岗位、是否变换居住地、决定新产品营销战略、组织变革、重大投资决策、何时更换复印机、确定申请人的资格、宴会中服务员的安排、削减500个工作岗位等。
3、按决策问题的条件分: ? 确定型决策 ? 风险型决策 ? 不确定型决策
4、按决策的主体分: ? 个体决策 ? 群体决策
第二节 决策的程序、原则和影响因素 一、决策的程序 确定问题和目标
收集信息,拟定可行方案 分析、评价和选择方案 组织实施
反馈(效果评价)
二、决策的原则 系统原则 可行原则 满意原则 创新原则 权变原则
三、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外部的制约因素。
过去的决策:组织的稳定性与决策的连贯性。 决策者:素质及对风险的态度
时间因素:有的要求速度(时间敏感型),而有的则要求质量(知识敏感型)。 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而发生作用。保守的组织抵御变化,
开拓的组织欢迎变化。前者不利于新决策的实施,后者则有利于新决策的实施。
第三节 决策的方法
管理学原理讲义稿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