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整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A:从民间艺术保护以及传承的角度出发
在全球化背景下,都市文化模式正对本区文化传统进行碾压,对全球文化造成同质化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成为我省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9月29日我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中已经明确的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应当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如何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学校教育受众面广,且具备发展性和传承性,无疑是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通过学校教育,非遗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普及,还能得到更专业、细致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更科学、更系统的传承。因此,从学校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角度来解决文化被同化的难题,使学生对当非遗地文化感兴趣,通过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发扬非遗传统文化,成为值得地方艺术教育深入思考的问题。
B:从高等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
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也应是现代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创意源泉。近年来,各个大学、各种专业都在扩大招生人数,尽管扩招满足了多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欲求,但也由此带来了急剧扩张后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诸如师资不足、教学空间匮乏、教学仪器设备短缺等,但最严峻的考验是课程资源不适应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艺术课程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2: 课题界定
A:湖北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有着五千年绵延历史和灿烂古代文明,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东邻安徽、西接重庆、北靠豫陕、南界湘赣,是古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南北、东西文化的融会之地。截至 2017 年,湖北省分别于2006、2008、2011、2014 年共颁布有四批国家级非遗,共计 103 项(127 个项目保护单位);国外非遗研究起步较早,除了对非遗的概念阐释、类型划分及保护措施等研究外,还重点挖掘非遗的价值,侧重非遗利用及开发研究,当前更扩展到非遗的传统、精神、情感、历史与社会等维度的研究;在非遗的开发研究上延伸到实践、代表、表达、知识和技能等社会因素。最近较多学者指出非遗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教育在非遗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将这个观念传给后代人,因此非遗需要由特定的人群来传承,它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 B:艺术课程资源整合
整合的原意是,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东西,通过一定方式进行融合,使之彼此衔接,形成新的有意义的信息系统资源,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整合的精髓在于融合各个孤立的要素,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整体。艺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个体,要将艺术教育引向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因为不是仅仅对文化形式的照抄和拼凑,要引领学生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艺术教育中,主动积极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会贯通,把现代人的审美与思维结合,使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特殊内涵、气质的作品。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A:国内研究现状
专著方面主要是王树村的《中国民间美术史》,提出民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剪纸、灯彩、金银首饰以及其它工艺美术,略述了各类民间美术发展现象。还有靳之林的《中国民间美术》对民间美术的特征、不变之宗、社会土壤和艺术体系的分析,都在民间美术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 《张道一论民艺》阐述了民间艺术在创作中是艺术之源流。主张民艺学的研究应着重解决研究对象、研究宗旨、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以及民间艺术的分类。民间艺术的成就是生产者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随着社会转型而无应变能力,由衰退几近消亡,研究民艺的意义就是认识其为人类的根之所在。王平的《中国民间美术通论》阐述了民间美术的分类、历史和文化源流、特征和审美价值,从文化和生活的层面提升其审美内蕴和艺术精神,认为做好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工作也是维护世界生态文化平衡的需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健康发展。通过在中国期刊网检索查询,研究民间美术的成果很多,研究成果主要围绕民间美术的内涵、艺术特色、保护、传承与创新,而有湖北民间美术多为局部分析。 B:国外研究现状
在艺术教育中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是德国和澳大利亚,他们都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德国对素质培养和艺术教育比较重视,其中蒙特索尼教育法和瓦儿道夫教育法值得借鉴。
德国的“自由艺术”教育注重开放式教育思维,课堂时间几乎是启发、创意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不同城市寻找素材与角度,最后整合归纳形成有高度的作品成果,而技术性的知识点都在课余时间解决。
澳大利亚,政府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对兼职教师招收严格。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可以使职业院校在调整办学规模和教学计划时,及时调整外聘教师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美国,艺术业教育在20世纪初以来一直在社会效率主义范式下发展,之后新范式的开放式思维也是我国艺术教育可借鉴之处。艺术教育体系中以多学科为基础提出“会通式艺术教育模式”,绘画类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批判精神和对自我的审视,主要体现在写作性作业的配置和各类研讨课程两个环节上。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A:非遗文化下的课程文化内涵 B:强化教师的专业内涵 C:丰富课程资源的地域特色 D:激励学生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 课题理论依据
A:生源的专业能力促使课程资源整合
随着中等艺术学校(简称艺校生)的萎缩,高等院校艺术类的生源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与艺校生不同,高中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基本功底并不扎实。因此,主要针对有专业基础的艺校生所开设的传统艺术专业课程,高中生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这就促使艺术教育必须要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为新形势下的学生铺就一条成才之路。
地区 艺术设计专业/院校总数 占总数 地区 艺术设计专业/院校总数 占总数
江苏 74/118 62.7% 浙江 49/73 67.1%
山东 72/110 65.5% 辽宁 49/79 62.0%
湖北 72/86 83.7% 广西 35/56 62.5%
江西 56/82 84.8% 天津 25/46 54.3%
河南 54/82 65.9% 湖南 54/99 54.5%
河北 54/88 61.4% 安徽 50/89 56.2%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B:艺术教育的特殊性促使课程资源整合 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不同,大部分艺术技能知识的传递仍旧要靠教师的口传身授。“为什么不将艺术技能知识做成教材,进行知识普及?”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容易引起困惑的问题,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艺术技能知识难以量化,没有任何一个计量单位可以准确衡量艺术技能的标准。 第二,艺术技能是难以言说的特殊知识形式,用文字很难表述清楚艺术技能的程度及形式。因此,艺术知识传递最有效的途径是课程,只有通过课程资源整合才能不断丰富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格局。
2:研究目标
艺术教育承担着两种使命,不仅需要受教育者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地学习非遗优秀文化,担负起对非遗文化传播及传承的责任。高校教育受众面广,且具备发展性和传承性,无疑是传承传统非遗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学校教育,非遗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普及,还能得到更专业、细致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更科学、更系统的传承。因此,从学校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角度来解决传统文化被同化的难题,使学生对当地非遗传统文化感兴趣,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乃是本次研究的最终目标。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块: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和对策研究。其中,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个案研究为特色,对策研究为归结。具体来说,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艺术课程资源传承非遗文化现存问题剖析。
第二,艺术课程资源整合基本路径。基于以上两项研究, 第三,课程资源整合的系统构成。
第四,湖北传统艺术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最后,整个研究予以总结,进一步发掘传统非遗文化下的艺术课程开发问题研究,弥补研究的不足,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4:研究假设以及创新之处
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艺术设计教育多门学科来自于包豪斯体系,一直到现今的设计教育几乎依旧沿用包豪斯体系,因此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之后的设计“不洋不中,不古不今”,这是一个共性,他的问题就出在包豪斯体系是欧洲体系,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是仿照借鉴,并没有自己民族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然而没有内涵的设计仅仅只是浮于表面,不能与受众产生
共鸣,因此非遗文化的融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非遗传统艺术的内容及形式都非常丰富,要按照课程性质确定课程资源所需的艺术资源种类。大致可以将非遗传统艺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及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以非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隐性课程资源以非遗文化中的价值观、风俗、心理等为课程资源,旨在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两种课程的开设不仅通过艺术教育将非遗文化中“形”的资源得以传承,更为艺术课程资源添加了“神”的内涵,较为全面的实现了传统艺术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再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院校可以建立起一个传统艺术课程资源库,从传统文化资源中筛选出艺术课程相关的资源,放入到艺术课程资源库中便于师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随时调用。图1创新点
“形”------显性------非传统艺术形态剖析;通过艺术实践引入非遗文化
“神”------隐形------非遗传统文化价值观、风俗、心里融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图1)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 研究思路
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明确这一次研究工作有面向的对象、希望得到的结果和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等。
其次,到艺术教学一线进行实地走访需求调查,洞悉艺术专业非遗文化的问题现状,进而解析出其本质原因所在。
再次,结合调查,在理论上确定课程资源开发的标准与课程资源整合的路径,分析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策略。
最后,将各种基于理论的设定代入实践验证之中,验证理论设定是否可行、是否适用于实践活动、是否能够解决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实践验证来进行理论体系的重建和修正活动,构建更合理的模型。具体研究路线如图2所示
国内外文献分析(全面梳理、系统梳理、明确探求对象)----------一线教学单位走访(调查问卷填写)-------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制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图2)
2:研究方法
文献收集:收集大量与艺术设计教育相关资料、参考文献等,包括我国艺术设计发展历程,高校课程设置,以及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历史等。
调查法:本论文的理论研究需要大量调查研究来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实践调查,得到来自教学一线的数据,方可补充理论研究的片面和不足。
个案研究法:本研究将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学单位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指导,并针对课程资源开发对传承传统艺术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进一步论证,以检验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田野考察法: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是传统文化视域下课程资源整合的难点和重点,难就难在难于测量,因此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做深入的质性研究,从而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3:技术路线
提出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人员分工、收集资料-----前期研究-----(国内外文献研究、一线教学单位现状调查、艺术课程设置调查);(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现状、教师与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学内容体现);(湖北省非遗文化种类的研究以及筛选、互动表现、
系统构成)-----整合建议(显性体现、隐形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策略(以核心价值观规范课程资源整合、以人文精神知道课程资源整合、以隐形课程支撑、以评价方式促进课程资源整合)--------课题总结、学术发表论文、课题应用实际教学
4:实施步骤
A:分析湖北省非遗文化 B:确定课程体系
1、非遗传统艺术课程观的确立。 2、非遗传统艺术课程内容的设置。 3、非遗传统艺术课程结构的组成。 4、非遗传统艺术课程体系的评价。 C:搜集与整理课程资源 D:设计课程内容 E:开展教学活动 F:制定评价方式 G:进行课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