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顾冬晨
当今的城市发展实践已经开始显示,城市时代给中国城市社会尤其是上海这个大都市所 带来的机遇是千载难逢的。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再加上中国顺利加入WTO以及2008 年的北京奥运、2010年的上海世博等重大国际项目的申办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时期 将是上海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绝佳时机。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我们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扰。人口爆炸,农用土地被吞噬和退 化,贫穷、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现在都变得更加严峻。当我们试图对我们的城市作些改变 时,为何又如此无能为力?
“现行的城市化道路是否可行?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
因此,在上海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加深对下列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急需 的。 一、“城市化”的概念
十六大第一次把“城镇化”写到了文件里,那么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我们该怎么样来 理解呢?
“城镇化”我们通常称为“城市化”,因为“镇”也是城市的一种类型。 西方城市规划学术界普遍认为20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化是20世纪的重要现象。他们 理解为城市化是描述区域人口在城市集中的程
度,其潜在的含义是城市产业与农业地区产业 在争夺劳动力和居住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不是一项短期运动,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的扩大,也包含着城 市不断完善、城市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如果仅从表面理解“城市化”就是城镇个数的 增多和城镇人口的增长。仅以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就有 可能出现只求数量与速度而忽视质量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偏向,甚至掉入“城市化的陷阱”, 最终失去城市化的吸引力,甚至有人要求离开城市返回乡村。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城 市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它 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 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 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 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 散和推广。
不管我们如何定义城市化,总之它不仅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 力,是一个衡量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指标。 二、发展现状
按照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非农产业提供的
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因此要经过很长时间);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农业劳动生产 率大大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工业化进程加速);高级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比重在70~90%之间,非农产业高度发达,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虽然历史上城市化水平曾经很低过,但上海经过漫长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城市化高级阶 段。在这个阶段,城市化水平不可能像中期阶段那样增长很快,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渐趋缓 慢。
拿浦东举个例,浦东新区有关部门近日透露,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已由开发开放之初的13 4万发展至240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由过去的61%提高到现今的95%。浦东开发开放12 年以来,浦东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化面积已由开发初期的44平方公里扩大到 目前的100多平方公里,增幅近150%。
经过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13年的飞速发展,如今,1600万上海市民已经过上了比较富裕 的小康生活。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信息称,“上海已经率先进入了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行列”。
目前,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上海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比1990年提高了7.9 个百分点。据分析,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推动力量。2001年,上海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数 达到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135万人,增长15.6%;城市化水平达到75.3%;城市集聚力因 此也越来越强,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上海开始重现移民城市的活力。2000年,上海 外来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87万人,比1988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