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06.04.011
老年人口西北人口
家庭养老服务网VS机构养老
———一种选择机制上的融合
姜
夏
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网;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摘
要: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基数之大,高龄人口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目前的养老形势严峻,国家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应对,探索有效的养老模式。如南京市鼓楼区自2003年底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网”,已被证明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推广价值。然而在强调这种“社会养老家庭化服务”的模式同时,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探索多渠道的养老模式,从而适应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中图分类号:C913.6收稿日期:2006-0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6)04-0038-03
京市推广,这种模式得以推广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然而世间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同样,养老模式也需不同经济情况、不同环境下的养多样化,适应不同地区、老需求的变化。
二、概念上的界定
所谓的,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公“家庭养老服务网”费民助”的入户照料模式,它打破了原先家庭养老由子女承担照料责任的传统模式,将社会化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使老人在不离开原有环境的情况下得到免费的服务。家庭养老服务网于2003年底最先由南京市鼓楼范围主要是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群体,并且按优先原身体不佳老人优先。目前,这一服则———经济困难老人、务收效显著,并被政府立项,在全南京市各个社区推广。机构养老,顾名思义,就是将老人集中在养老机构养老,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对机构养老的理解应突破原有的全管、全负“全托、责”的理念,并逐步过渡到“创造环境,提供服务,按需供给”的全新理念上来。
三、家庭养老服务网的前景
家庭养老服务网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社区)养老的家庭化表现方式,它能够满足老年人不离家就能够享受到社会服务的需求。然而随着养老观念的变化,随着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化,它是否还有其推广的价值和可能性?在此笔者不妄浅薄作一推测。
首先,传统养老方式,主要表现一是亲情模式居家养老,二是居家养老式有偿服务。前者养老方式在“高收丧偶家庭、家庭入”老人群体中逐步淡化———空巢家庭、代沟,这些新的家庭变化趋势都在削弱这一传统的观念。后者养老方式目前在高收入老人群体中占据份额较大。居家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近年来,由于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子女赡养老人成本和压的观念影响等力增大,独生子女制度造成的“重幼轻老”等因素造成了原有的养老观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恋土不恋家,社会化养老逐步
2006年第4期
No.4(110)2006
作者简介:姜夏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区民政局发起实施,在当前条件下,这一服务网的覆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约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自2000年底以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平均以3.2%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36亿,占总人口比重10%以上,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更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经达到1300万,并以年均5.4%的速度递增。到本世纪中叶,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4亿左右,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问题,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瞬息万变,这给养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社会各方面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家出台有关政策,倡导让老年人“分享社会成果”,从宏观上主导了应对老龄化的方向,也就是说,今后国家将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养老投入,并且强调建立一个和谐的养老、爱老”的氛围。而在基“尊老、层养老机构和地方民办养老机构方面,也将相应享受到一些间接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从而能够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社会各界都在探索一种可以在全国推广的养老模式,如南京鼓楼区推行的“家庭养老服务网”,它在推行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已在全南·38·
西北人口
被老人所接受。但是目前如此数量巨大的老年人群如果都采取社会化机构养老模式,也超出了社会和家庭所能这种灵活变通,既承受的范围。因此,“家庭养老服务网”有家庭养老的温馨随意,又有社会服务体现的专业化和高效特点的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在观念上能被社会普遍接受,显示了存在和发展的巨大空间。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味说老人倾向选择在家养老的说法是片面的。社会化养老也将逐渐走出家庭,而向社区和专门的养老机构转移。
模式得以推广的条件,是要其次,“家庭养老服务网”适合国情和目前老年家庭的支付能力,提供低廉、高效和贴心服务,因此,服务网的建设十分关键。目前成功的经验,是以大龄下岗失业女性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主体,一方面是劳动部门有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对从事这方面服务的人员给予,充分利用政“四项保险补贴”策优惠,既可降低服务成本,也有利于稳定队伍;二是大龄下岗失业女性较多,可以有效控制服务成本;三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较大,劳动力供给丰富。
短期内,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这一养老模式在一之所以在定条件下具有推广价值,但普遍推广比较困难。社会上难以大面积推广,根本原因出在地方财政力量和劳动力市场价格。这种养老模式有其进步意义,但在目前情况下,仍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即只有输血机制,没有造血功能。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有没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这没有制度化的保证。一旦停止资金投入,这一服务就会立即终止叫停。并且这种养老服务模式与低廉的劳动力市场相辅相成,与老龄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市场呈现“二律背反”———老龄人口呈几何级增长,数量越来越多,服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价格低廉的淡出劳动力市场,随着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少,随着“4050”国家三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劳动力的价格将会出现价值与价格不对称现象,将会给这种服务增大成本,导致运行困难。就目前来看,服务人员整体已呈大龄化,新生力量不足。此外,由于服务领域局限于家庭范围,服务很难满足各类老人的多方面需求,特别是一些高层次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娱乐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等。
推广范围局限,但并不代表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家庭养老服务网对于低收入和生活困难老人群体来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服务对于他们来说上升到了最根本的生存需要,并且对他们来说,到社会上的服务机因此,这项服务应长期对构养老代价高,显得不切实际。
这一老人群体开放。而要突破推广的局限性,将服务网覆盖到广大的老人群体,并且能够长期生效,还有赖于国家对养老投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以及服务品牌的树立,从而逐渐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2006年第4期
No.4(110)2006老年人口树立购买服务的意识,逐渐接受社会化养老的观念。
四、机制创新
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多种养老模式并存仍然是发展的方向,但是亲情式的家庭内部养老模为例的社式将逐渐退出主导地位,以“家庭养老服务网”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并且多层次、多元化的机构养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在此有必要将这两种模式作一个机制上的分析,力求能够得出一些能够借鉴的经验和改革方向。
可行性和推广价值分析(一)、“家庭养老服务网”之所以得到持续的实施,和家庭养“家庭养老服务网”
老网络的队伍建设、系统管理和特殊的服务主体分不开。
1.实施机构
目前,这一服务的提供机构为南京市的一家民办非盈利机构。笔者认为,服务网能否很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直接提供服务的机构的质量。目前,在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志愿者缺乏的情况下,只能依赖于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来为老人服务。项目实施者(政府部门)提供资金和管理建议、要求,社会机构对老人进行具体服务,具体的细节管理,并定期向实施者反馈。用直观图反映:
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资金用于老人。这体现了“老年人分享社会成果”的理念,受到了社会的推崇。
2.可行性分析
从目前来看,项目仍首推鼓楼区实施的覆盖面最广、效果最显著,这个庞杂的系统如何能够进行正常有效的运转,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足额向(1)政府作为资金的支持者,能够每月按时、承接项目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资金、购买服务、保证服务流不中断。
(2)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的有效管理。承接鼓楼区援老服务的是由南京市韩品嵋所创办的“十大创业女星”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在近200名职工中,有80%以上是下岗失业人员,98%为女性。
首先,服务中心灌输员工的是一种“品牌意识”,这其中,政治品牌是首当其冲的,也就是说,员工们都以在韩品嵋创办的机构工作为荣,并且投入相当的信任度,甚至说对韩本人的信任要大过对项目的信任。并且中国由来已久的观念,让员工们都有一种“唯信政府”“政府
·39·
老年人口交代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办好”的观念,因此,服务人员的角色已经不再是一般的钟点工、服务员,而更趋向于一种社会工作者,并且员工本身认同这种新的角色定位,在情感上乐于接受,因此能通过行动来扮演这种角色,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除了每周固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很多的员工不计报酬地奉献额外的时间给有需要家庭养老服务网的社会声誉品牌,等等。
其次,虽然是一种社会公益服务,但是对服务人员的管理仍然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严格遵循企业管理制度,优化劳动配置,以提高效益,同时糅进公益模式,多极管理,多方监督。比如,选取优秀的员工担当组长,监督每个社区的服务工作,不但加强了服务的质量,并且接受政府部门(民政局)的指导和监督,组长定期向主任汇报工作,并由主任上报给民政局。员工每月填写服务时间记录表,由老人或居委会签字确认属实后交给服务每月定期的例会,并组中心,中心工作人员统计后上报。
织员工学习。因此,中心对员工的服务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据可依。相对于其他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和公司,这种严格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不但使服务中心自身规范化,而且对于下岗失业职工的心理而言,从单位走向社会,也不会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觉得仿佛“单位”的效力仍然存在。这种约束感反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安全感。
(3)员工个人需要的满足。这一点不容忽视,“家庭养老服务网”是个双效机制,所谓的双效机制,在这里即是从服务者和接受服务的双方来看,都能从中获益。老人和为他们服务的员工自身都能够在这个机制中得到自身的满足,这样才能够达到平衡。
首先,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这一工作中得到自我实现———一方面是失业后自身能力的释放,另一方面也从中获得收益,从而在家庭中保持独立,保证自身的地位,她们之中有的甚至将这一工作收入作为家庭支出的主要来源。
其次,作为一个女性群体,这一群体能够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除了上文所述的一种“组织内的安全感”,在长期的交流中,中心成了这些员工的心理疏导机构。对于这些基本脱离原来单位的失业女性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她们的年龄大多处于35~45岁之间,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家庭经济的压力、自身条件的有限,往往使她们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在这个同质性很强的群体中,她们更容易对她人诉说,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得到慰藉。
第三,服务人员能够从这种社会公益性服务中得到·40·
西北人口
被尊重感。他们的服务不同于一般的钟点工服务,这一点是被他们所看重的,服务员不是钟点工,这也是他们希望强调的。而且随着社会对家庭养老服务网的关注,媒体对员工非常正面的报道和评价,他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这种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综上所述,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开展有赖于一个服务忽视的是服务群体这个子系统,这个系统的内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网的开展。
——一种可供选择的长效机制(二)机构养老—对于中高收入的老人,如何才能够满足他们的各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将思面需求呢?机构养老模式前景看好。
路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传统经营和管理模式,而是要突破
首先,转变老龄产业投资模式。投资是一切产业的国内一些研究老龄产业源头、根本,老龄产业也不例外。人士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集中养老(老年公寓)模式“不成功”,没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老年公寓是社会化养老的必然趋势。西方发达国家该反省的不是老年公寓这种养老形式,而是老年公寓的投资结构。政府的大包大揽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压力。在我国,老年公寓投资是多元结构,以社会民间为主体,政府投资为辅。政府主要在土地与税费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中国老龄产业投资走,这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三三制”向。所谓“三三制”,即国内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老年个人资本。政府职能主要是运用政策杠杆协调多元资本,优化投资结构。
其次,转变养老院经营模式。目前,全国无论公办或来维持生存,靠入住民办的养老机构,都是靠“数床位”老人数量来增加经济收益,必然会带来两个负面效应:其一是扩大面积,增加床位,带来投资过大;其二是产出率低,回收期长,导致民间资本不愿进入老龄市场。
老龄产业需要有新的增长点,拿房地产业来说,老人住宅要求是无障碍、要求方便、安全、舒适。而无障碍住宅只有在老年公寓里实现,现在的住宅普遍无法改造成为无障碍型。再是老年的老龄市场交易,也“过剩房”能够带来边际效应。此外还有老龄饮食服务、自助旅游、保健医疗等服务。要运用现代科学理念与方法系统,整合各种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开发边际效益,形成“反哺机制”,变输血机制为造血功能。
第三是培训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扩大就业链,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地方就业,形成两个良性循环———养老院生存发展的良性循环,地方招收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TheServiceNetofSupportingTheAgedatHomeVS
2006年第4期
No.4(110)2006
的企业品牌、系统的运行,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在发生作用。特别不能的老人了。此外,品牌意识还包括“心贴心”
提供服务、按需供给”的新模式。定期的上门检查也为老人增加了一道安全的保护屏障。传统,转变为“创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