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5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该课获得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一中 冯红霞 【教学目标】

.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你了解马克思吗?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把全人类的幸福当做自己终生追求的人,他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解放甘愿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家庭的人,他是在政治迫害、疾病、贫困的重重风雨中坚定不移追求理想的人。如此胸襟,当今世界,能有几人?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去看看马克思的墓地,向这世上最高尚的灵魂奉献我们的敬意。 (课件:马克思墓地)

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巨大的墓碑上雕刻的是马克思的头像。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马克思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一生恰形成鲜明的对比。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一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解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讲话”,提示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提示这是一篇悼词。悼词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思考、回答: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追述死者的生平和贡献、歌颂死者的品德。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字--哀、功、德。(出示课件) (课件悼词结构:开头:述其哀 主体:赞其功 结尾:颂其德)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扣紧这三个字。(出示课件)

(课件学习目标:.品语言,体会“哀。.理思路,概括“功”。.明主旨,感悟“德”。)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按照“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来划分结构。 (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结构的划分。学生回答,在第二段的归属上,出现争议。)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该属于第一部分,这是在表达哀悼之情。 生:我觉得第二段应该属于第二部分,这是在赞扬马克思的功劳。 师:请齐读第二段,再思考。(生齐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自己的意见?

(两位学生发言,意见仍未能统一。)

师:大家的看法都有理有据。其实在段落的划分上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我比较倾向于把第二段归于课文主体“赞其功”部分。为什么呢?等到学完这部分,大家就会明白了。 四、文本探究

(一)品语言,体会“哀”

师:(出示课件:马克思的葬礼)现在,让思想穿越时空,回到多年前安葬马克思的那个日子,设身处地感受恩格斯痛失亲密战友的心情。马克思、恩格斯相识于巴黎,年间,他们志同道合,并肩携手,一起面对生活艰辛,一起经历政治风雨,不离不弃。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一段。

(生自由朗读后,师范读,将学生带入凝重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再朗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

师:这一段没有直接表明哀痛悲伤的字眼,但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哀伤。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的? 生答师点拨明确:

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深。 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而见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无与伦比的地位。

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可见悲痛之深。用了“讳饰”的手法。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师:简洁、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平静的叙述背后是恩格斯难以抑制的巨大的悲痛。

(二)理思路,概括“功”

师: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接下来高屋建瓴地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现在请大家默读文章主体部分,思考马克思有哪些伟大贡献。 (生自读、思考、回答、梳理,很快概括出马克思的各项贡献)

师:同学们概括得又快又准,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是因为演讲者恩格斯在这篇演讲辞中及时地树立有声语言标志,时时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同学们,你能找到这些提醒思路的标志性语言吗?

生:我觉得作者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了一些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四段开头有“不仅如此”,第五段中有“该是”、“即使”、“但是”等关联词,第六段有“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些词句都在提醒我们关注马克思一项项贡献。

师:找得很准。大家来齐读这些句子,要特别关注加点的词语。(出示课件) (课件:树立有声语言标志:第段:马克思发现了…… 第段: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段该是很够了,但是……而且…… 第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正是这些句子一直在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这是演讲辞的特点决定的。想要听众听得懂,听得全,就需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听众理解思路。这样演讲辞才能有条理性、整体感。

师:现在,我们再次将马克思的贡献梳理一下,归一归类。 (生思考、归为“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

师:我们来研究刚才有争议那个问题--为什么第二段归于第二部分比较好? (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生:第二段是第二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说的正是“行动”和“思想”这两个方面的贡献。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探究一个问题。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 (生思考、交流)

生:革命家。因为文中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这个论据很有力。但是还要进一步思考: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那么大,恩格斯为什么特别强调他是革命家呢?

生:因为他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师:对,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他作为革命家堪称顶峰的贡献,也能有力证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但是刚才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生:第六段告诉我们,“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思想研究都是为革命做准备。所以恩格斯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分析很透彻!特别是他找到了第六段中这句话,很关键。恩格斯这样说,正是为了突出马克思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更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主体部分,不仅有总有分,而且,从理论到实践,从科学家的马克思到革命家的马克思,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三)明主旨,感受“德”

师:这就是马克思,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历史规律,剩余价值,他的每一项发现都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办报宣传,创立协会,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回顾战友的丰功伟绩,恩格斯不由想起这些年马克思经历的风风雨雨。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八段,大家思考该段歌颂了马克思什么样的品格。

(生读。师作诵读指导。强调需要重读的“最遭忌恨”“最受污蔑”“竞相”“毫不在意”“蛛丝”“私敌”等词语。生再齐读)

师:这一段歌颂了马克思哪些品格?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呢?找出感受最深的一处,和大家交流。(生思考讨论。)

生: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表现了马克思“无畏”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

师:“无畏”一词,很有概括力。(板书:无畏)

生:他是最遭嫉恨最受污蔑的人。从“最”感受到马克思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字能从他受敌人嫉恨污蔑可以知道,他是深受革命战友爱戴的人。

师:从“最”字推知马克思的影响力,很好。同时,我们还可以继续推论,最遭敌人嫉恨最敌人受污蔑,可知马克思是最受战友爱戴的人。

生:他可能有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说明了马克思一生都不是为自己活着,他是无私的、光明磊落的。

师:很好!抓住“无私”,准确、精练。(板书:无私)

师:这就是马克思,他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无私无畏的品格。一代伟人去了,在这篇悼词的结尾,恩格斯将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请跟我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但是与一般悼词不同的是,恩格斯在“永垂不朽”前加了一个“将”字。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恩格斯用这个字是经过斟酌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对马克思的理论还没有认可,所以恩格斯加上“将”字,表明是对未来的预见,为了突出一种信心。

师:预见、信心,这两个词高度概括。具体讲是什么样的信心呢? 生:必胜的信心。

师:对。当时,共产主义运动刚刚兴起。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必将广为传播,共产主义运动必将风起云涌。“将”,是一种预见,更是一种必胜的信念,是恩格斯和广大革命战友共勉的誓言! 五、小结

师:回顾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为“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三部分。还知道演讲辞要“树立有声语言标志”,增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无与伦比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今天,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全世界最崇高的信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就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毛泽东的这段话。(出示课件)

(课件: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年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毛泽东) 六、拓展

师: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出示课件)

(课件: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龄,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全人类而工作。

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出示课件)

(课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无题》)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他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

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课后准备一分钟演讲辞,题目就是“伟人从少年走来”。

执教感言

不求热闹,但求实在;不求观者叫好,但求学生有得。这是我执教的基本原则。本着这个原则,我确立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完成了这节既特殊又平常的课。

教学目标的确立,考虑了三个层面:

一是总体目标,即课程目标。就演讲辞单元而言,是主旨、结构、语言。

二是具体目标,即课时目标。课时目标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的自己的解读,自主开发。 最终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详见课例实录)

三是学习目标。我认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致却不同,至少在语言表述上有区别。学习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用词尽量通俗易懂,避免学生有畏难心理。根据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我决定从悼词的特殊结构(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入手,将学习目标表述为:品语言,体会“哀”;理思路,概括“功”;明主旨,感悟“德”。

教学方法的选用,考虑了四个方面:

一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究。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少而精的预习作业、课堂问题。课堂语言精简,引导到位,点拨适度适时。

其次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适时出示图片,营造气氛。思考题等用课件呈现,加大容量,节约时间。但需注意,不宜用过多的图画、音乐来冲淡学生对文字的感悟。

其三要多给学生时间朗读。使其在诵读中深入文本、自我感悟。

第四倡导独立思考,慎用讨论法。我认为课堂问题导向明确,梯度合理,所以主张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只在悬疑难决时,才在同桌、就近、小范围内讨论。这样既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回顾这节课,有欣慰有困惑也有遗憾。

欣慰的是:我基本完成了课时目标。课堂范读较成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致。课堂书声朗朗,语文味足。当学生出现争议时,我暂时搁置问题,再杀回马枪,既保证了课堂主线明晰,又激励了学生各抒己见、深入思考。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将少年毛泽东的志在天下,与青年马克思选博大胸襟相联系比较,学生兴致盎然,深受鼓舞。

困惑的是: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何进一步简化课堂问题,使问题设置更艺术?怎样找到更巧妙的切入点?

遗憾的是:时间所限,对于本文语言逻辑性的探究基本没有涉及,课堂导入不够简捷,表情有些严肃,气氛稍显沉闷。更加遗憾的是,目前还有很多缺憾是我自己还发现不了的。

有人说,课堂本就是遗憾的艺术。但是让课堂缺憾越来越少应是一名教师永远地追求!并我坚信,有各位同行赐教,我必能发现并减少缺憾!

面对着学习,你就要有毅力。因为你就如身在干旱的沙漠之中,没有水也没有食物,你有的就仅仅是最后的那一点力气和时时蒸发着的那一点微少的汗水,你在这种地境里,不可以倒下,要坚强,要努力走出这个荒芜的沙漠,找回生存的希望,仅此无他。在学习的赛跑线上,你就应该有着这不懈的精神,累了,渴了,你仍要坚持下去,因为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行路人,用足音代替叹息吧!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你的作业进步很大,继续加油!你会更出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希望你一生平安,幸福,像燕雀般起步,像大雁般云游,早日像鹰一样翱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就是如此痛快,它能放松人的心灵,但必须是在热爱的基础上。瞧!学习就能带来如此奇妙的享受! 学习总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而成的,就像砌砖,总要结结实实。踏踏实实的学吧!加油!成功属于努力的人!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5 人教课标版优秀版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该课获得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河南省焦作市武陟一中冯红霞【教学目标】.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so0k1ip0h8mqar1rud16ehs64cxfu0122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