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群体也不断增加。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思考。本文以中外办学现状为出发点,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政治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步入国际化。在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断成长起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群体越来越大。由于办学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合作办学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工作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优越的办学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由于受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只能望而兴叹,中外合作办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高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可以填补一些学科空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化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可以体现国际化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
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外,国际化的课程也能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以外语见长,外语在教学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仅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学生能看懂外文资料,用外语听专业课并与教师交流。 2)国际化培养模式与国内学生管理的碰撞
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环式的。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西方人“直来直去”和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行为习惯。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两个极端中的程度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也正是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复杂而困难。由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培养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尽可能克服思维方式的差异,将沟通的障碍最小化,以使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能健康有序开展。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施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
加以审视,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这种中外文化差异给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3)“宽进严出”的教育体制与生源质量的矛盾
虽然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但不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学生质量要求不同。由于合作办学的学生入学要求较宽,学生分数差距较大,生源质量明显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连每天上课都需要老师督促,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即便确立了目标也缺乏恒心和毅力。从而造成入学学习后不能适应西方的自主学习模式,被动学习,在面对学分绩点淘汰的压力下,学生有抵触情绪,因而给学生管理工作上带来了难度。
4)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与外方学业管理的冲突 高校针对于合作办学这一特殊性,在管理上分别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行政班,并且在学业方面按专业以小班划分管理,学业上虽然实行学分制,但我们这种学年学分制同西方国家的学分绩点相距甚远,部分同学因为水评有限对学业掌握不足,导致学分达不到所修学分因而面临警告,停学甚至开除的危险。但是由于授课班级和行政班人员分布不同,流动性大造成班级同学间互相不了解,因此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方式也受到了质疑 5)学生类别的复杂性给工作管理带来的困难
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和有针对性的调查,我们发现处在同一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