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对应专题五六)客观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是( )D A.主体的认识 B.主体的需要 C.客体的属性 D.社会实践
2.常言道:“吃一盏,长一智。”其哲学寓意是( )D A.物质可以代替智慧
B.经验教训是增长智慧的根本动力 C.直接经验是检验智慧高低的根本途径
D.错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4.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是指( )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C.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D.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 B
2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 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1.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
13.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 B
A.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1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D
15.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 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A
16.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4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答案:A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答案:D
1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二、多选题(每题3分)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包括(BC)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