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休克
复习提要
一. 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特点
(一)微循环的概念 (二)微循环的组成 (三)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四)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二、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一)休克的原因 (二)休克的分类: 1. 按始动环节分类 ①低血容量性休克 ②心源性休克 ③血管源性休克 ④神经源性休克
2.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①低排高阻型休克 ②高排低阻型休克
三、休克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
(一)休克I期 1.微循环变化特点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① 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因素
② 不同器官血管对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的不同反应 ③ 参与缩血管作用的其它血管活性物质
3. 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① 维持动脉血压
回心血量及循环血量的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 外周阻力增高
②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的维持 ③ 代偿的临床意义
(二)休克II期
1. 微循环改变的特点 2.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① 酸中毒 ② 组胺释放
③ 腺苷和K+的蓄积 ④ 内毒素
激活因子XII和激肽释放酶系统 激活补体系统
与中性粒细胞反应,释放炎性物质 ⑤ 其它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4. 微循环改变的后果
5. 主要临床表现
(三)休克Ⅲ期 1. 微循环的改变
2.休克晚期发生DIC的机制 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②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③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④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⑤TXA2-PGI2平衡失调
3. 后果
4. 主要临床表现
四、休克时血液细胞流变学的变化
(一)红细胞的变化 1.红细胞变形力下降 2.红细胞聚集 ①血流速度减慢 ②红细胞比积增加 ③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二)白细胞粘着和嵌塞 1.壁切应力和切变率下降 2.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力增加 3.其他因素 ①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②血浆粘度增大
五、炎症介质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1.肿瘤坏死因子 2.白介素-1 3.组胺 4.补体 5.激肽 6.心肌抑制因子 7.花生四烯酸 8.血小板活化因子 9.一氧化氮
六、 休克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一)休克时细胞的损害 1.原因 2.细胞代谢变化 ①物质代谢障碍
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细胞器的变化 ①细胞膜的变化 ②线粒体的变化 ③溶酶体的变化
4.细胞损害后果
(二)器官损害
1. 心功能改变—心肌抑制因子 ①①概念 ②作用
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
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 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
2.肾功能改变 ①表现 ②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增加
3.肺 ①休克肺概念 ②形态学特征 ③发生机制
4.脑功能改变
5.消化系统功能改变 6.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 七、各型休克的特点 1.感染性休克 ①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 ②低动力型感染性休克
2.过敏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神经源性休克 八、 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及早预防和发现 (二)积极治疗 1.改善微循环
①补充血容量 ②血管活性药物 ③改善心功能 ④纠正酸中毒
2.改善细胞代谢,防治细胞损害
3.应用体液因子拮抗剂 4.防治器官功能衰竭
试 题
[A型题]
1.休克早期,血中激素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
A.ACTH增加 B.糖皮质激素增加 C.儿茶酚胺增多 D.胰岛素增加 E.胰高血糖素增加
2.大面积皮肤烧伤休克病人,在无法测定血压情况下,可以根据下列哪一项指标间接判定血压情况:
A.心率 B.呼吸频率 C.颈静脉充盈情况 D.尿量 E.体温
3.休克时肾素-血管紧张素作用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肌肉血管收缩 B.肠道血管收缩 C.胰腺血管收缩 D.肾血管收缩 E.冠状血管扩张 4.下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临床表现:
A.烦燥不安 B.皮肤苍白发凉 C.脉搏细速 D.血压和脉压差正常 E.尿量减少 5.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E.微静脉收缩
6.判断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下列那一指标或症状是错误的: A.收缩压<80mmHg B.脉压差<10mmHg C.中心静脉压7~8cmH2O C.尿量<15ml/h E.皮肤苍白或发绀 7.内啡肽在休克发生中作用为:
A.促进组胺分泌 B.促进MDF形成 C.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D.抑制心血管系统 E.抑制PGI2形成
8.休克病人在不能测定心输出量条件下,可以通过哪一种指标间接判定心 输出量:
A.血压 B.脉压差 C.中心静脉压 D.心率 E.动脉血氧分压 9.休克Ⅲ期又称: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B.微循环衰竭期 C.细胞损伤期 D.多器官衰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