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中国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比研究
海晓伟,范 青
【摘 要】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中国各省份经济增加值的重要指标。对中国31个省份2016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细分的各产业增加值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各省份经济的发展状况并进行归类,有利于了解在各类别经济发展中起到拉动性作用的行业,有利于各省份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与借鉴发展的相关政策、产业的发展侧重点与整体经营的模式。 【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24(000)010 【总页数】2
【关键词】地区生产总值;聚类分析;产业增加值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地区所有单位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生产活动所实现的最终成果,是衡量中国各省份经济增加值的重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实质上为一定期限内所有产业经济增加值的总额。在世界各国中,把所有的产业分为了三类: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因此,地区生产总值也是各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增加值总额。所以三大产业对各省份经济的增长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各个的影响又不同,三大产业影响的不同代表着该省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的动力因素。
第一产业是指主要以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为代表的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该产业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第二产业是对产品、半成品和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次加工的部门,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
业。第三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面广,其特点是该产业的部门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或是对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对各省份的主要产业增加值进行聚类分析,能够对各省份进行分类,并了解各省份所处的发展阶段。
2 数据来源及数据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31个省份的2016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各省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研究所选取的指标,见表1。
为了减少由于数据的不同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统一的量化,即对所有的数据进行z- score 标准化处理。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分别选取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对31个省份进行系统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再次选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建筑业增加值指标、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指标、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指标、金融业增加值指标和房地产业增加值8个指标对31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两次聚类分析所得的结果,虽然迭代的次数和组间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别,但在31个省份分为四组时结果大致相同,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类:北京市、上海市;
第二类:山西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以及江西省、广西、海南、重庆、天津市、贵州、云南省、西藏、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新疆; 第三类:河北省、浙江省、河南、湖北省、湖南和四川省、福建省、辽宁省;
第四类: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
各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各有差别,各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各不相同,但从整体看来,每个组的经济状况较为接近,与实际的经济情形也很吻合。
3 结果分析
从聚类的结果可以基本确定这四大类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一类为直辖市,其地区生产总值以第三产业为主,金融业的增加值比重最大,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类以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为主,组内各省份的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较为接近,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相互借鉴其相关的经济发展政策;第三类是第二产业较发达的组别,其中工业的增加值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其第三产业的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第四类为沿海经济大省,其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支撑着地区的发展,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所占的比例较大,在其发展过程中工业的拉动性更强。
对中国各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聚类分析,有利于了解各省份中三大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了解在经济发展中起到拉动性作用的行业并未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同一类别的省份之间可以相互的学习与借鉴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产业的发展侧重点与整体经营的模式等;不同组别之间可以了解其基本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不同状况用于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艳,孙慧敏.淮安市县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因子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5).
[2] 张娟.中国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变化与区域划[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