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作者:陆文璐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第11期
近年来,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在原来“双通道”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高考改革精神及学校具体情况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双通教育”(即通识教育和通能教育),通过全体教师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目标的双重性和整体性
通识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意识,是指遵循国家课程计划,体现高中学习的基础性和持续性,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的知识厚度。
通能教育是对学生在今后的持续学习和社会生存中所必备的基本、通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中阶段的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计划与安排、合作与交流、选择与处理等能力,旨在使学生具有或加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通识和通能是学生基本素质的两个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识教育与通能教育着眼于学生发展,它们既有差异、有不同的关注点,又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了统一。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学生个体上形成整体影响,才能使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达到一定的发展广度。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教学组织形式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类:集体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相互作用。在“双通”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来完成,主要内容是各学科课程规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能教育旨在通过通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如让学生组成多个小组,指导他们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自选课题,走出校门,通过查询、采访、交流等方法完成课题研究。在选题、立题、完成课题的一系列活动中,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而且也给他们增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突出通用能力培养,提高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在高一、高二阶段,基础性化学课程只有两课时,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要完成“双通教育”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要注意精讲与泛读的相互结合。学校将基础型课程中的两课时分开用,一节课贯穿学期始终,在这每周一节的课上,教师可以精讲章节中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另外一节课一学期共计15课时,每周三课时连上,共五次,称之为通能课。教学形式是教师精讲和通讲、学生精读、小组研究三个层次。教师通讲是讲章节知识主线,讲化学知识所依托的化学理论,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回家精读,要求在精读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能找出自已感兴趣的课题;最后当兴趣点成为小组课题时,
就需要小组成员间通力合作,共同查找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实验探究,从而得到合理的结论。 三、基本策略的相互交叉、促进与转化 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走出校门融入社会,都不应将通识教育和通能教育分开,而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在课堂,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1.注重问题的设计
(1)提问的角度:跨学科。例如,有关影响气体体积因素的知识点,涉及了物理方面的知识,那么教师在提问时就可以让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将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
(2)提问的深度: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以有机化学中烷烃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为例,有多种提问方式:一是请学生观察这几种烷烃的熔点、沸点、密度的递变规律,并说出它们与碳原子数目之间的关系;二是请学生总结这几种烷烃在物理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并思考这种变化与什么有关;三是请学生总结这几种烷烃在物理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并推断其他烷烃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这三种提问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同要求:第一种提问方式趋于表面,层次较浅;第二种提问方式虽然有所加深,但是并无拓展,没有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第三种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尽量选用思维容量大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不仅教会了学生“通识”,也锻炼了他们的“通能”,提高了他们应用与创新的能力。
(3)提问的广度: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框架。例如,第五章在进行知识整理时,可以提问“关于硫元素学习了它的哪几种化合物,这几种化合物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隐含了从元素化合价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化合价角度出发思考氧化性、还原性,从而得出部分的化学性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印象,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框架的构建。
2.策划合作学习中的并进和递进
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教师的精心组织,不仅能够落实通识,还能锻炼通能。例如,在烷烃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搭球棍模型,教师有以下两种设计:一是请学生搭出戊烷的球棍模型,结果正戊烷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可以搭出来,但是能够搭出异戊烷和新戊烷的小组就比较少,而且小组中存在有人不参与、在别人搭模型时自己只在一边看的情况;二是要求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搭出戊烷的球棍模型,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搭一个。后一种教学设计让人人动手,增加了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并在动手中增加了思维的深度。教
师的双通教学意识及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通识教育的阵地,也成为通能教育的场所。
3.通识的应用和通能的锻炼
三节连上的通能课,在第一周泛读的基础上,第二周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调研的计划和方案。例如,有的小组选定了上海市雨水酸度测定的课题,有的小组选定了食品中亚硝酸钠含量调查的课题,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在第三周让学生上交调查计划,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每一个小组计划的可行性,并对各自的方案进行修改;第四周让学生们到社会中去实施自己的方案;第五周让每个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并上交电子版的调查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展了通识,也培养了通能。
总之,通识教育是显性的,有可测性,但通能教育使学生的收益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逐渐显露,并成为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教育,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在幕前或幕后精心策划,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通识与通能的互相促进和转化。
(责任编辑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