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歧作品精选精练
送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导。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
老林走了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爹爹,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饭了吧?” 柳溪摇摇头:“不可以的。这米不是咱家的,是给东家的。” 儿子噘起了小嘴说:“一顿也不能吃吗?” 柳溪说:“东家的米,一粒也动不得。”
老婆颤巍巍地问:“你看,咱就留一点点,给娃熬口粥喝。大人好对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柳溪叹口气:“不行。这是救命粮,动不得啊!” 老婆默默给柳溪拿过两个菜团团。
柳溪装起一个,把另一个递给儿子:“我一个就够了,这个给你。”
老婆又从儿子手中把菜团要过来说:“穷家富路,来回一天一宿,一个菜团咋够?” 柳溪说:“我会在路上想法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这样吧,你拿小米换我的面汤,咋样?一斤换一碗。”
柳溪摇头:“东家的小米,万万动不得。”
掌柜沉了脸:“你的小米动不得,我这热汤也喝不得。” 柳溪转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还东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该咋着?你死心眼啊?” 柳溪边走边说:“我死心眼。反正这米不能动。” 出了乔家镇,就进山。 柳溪实在是走不动了。
路边有小溪,他跑过去,双手捧起水来,喝个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饿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小黄花,一看,是苦麻子,这东西能吃,就是特别苦,管败火的。 柳溪乐了:嘿嘿,这里有野菜,就饿不着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见了婆婆丁,还有羊妈妈,这些都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野菜,不一会儿,就吃得满口青绿色。
有东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劲儿又来了。
刚走几步,柳溪见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男人问:“你挑的啥东西?” 柳溪答:“小米。”
男人问:“卖点给我吧?家里没吃的了。” 柳溪答:“东家的小米,我哪敢卖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给我一半米,我给你两块大洋。”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块大洋,现在50斤小米给两块大洋,这买卖合适呀。 柳溪说:“这样吧,今儿这米不能动,明儿我给你送来,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行不?” 男人面露难色:“可是,我这会儿缺粮啊。” 柳溪只好说:“这我可帮不了你。” 男人一瘸一拐走了。 柳溪心里难受。
他想,这小米如果不是送给八路军伤员的,他说啥也要卖给这男人点,一家人挨饿,那滋味他尝过啊。
柳溪望一眼前面的大梁,拿出菜团,大口吃起来。 他知道,翻过大梁,就到了清凉洞。
吃完菜团,他顿觉又来了劲,挑起小米,跨步翻梁。 站岗放哨的战士发现了柳溪。
10多个伤病员一同来到洞口迎接着他。
陈连长握着柳溪的手说:“柳哥,你辛苦了!我代表大家谢谢你!” 说罢,陈连长给他敬了一个军礼。
陈连长吩咐赶紧熬小米粥,柳大哥一定饿急了。
这时,一个男人一瘸一拐走进来,柳溪一看,是路上遇见的那人。
陈连长说:“这是新来的张排长,粮食没运来,肯定是有困难,我们自己也得想法,我就派他出山买粮。”
张排长把经过一说,大家都哄堂大笑。 柳溪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
(摘编自《民间故事选刊·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开头交代了柳溪的党员身份和他送大米的用途,这为柳溪后面拒绝别人的行为提供了思想支撑。
B.柳溪“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一句,既暗示了其家庭贫困,又体现了粮食的无比珍贵。
C.柳溪从妻子给他的两个菜团中拿出一个给儿子,而自己宁可路上挖野菜吃,这说明他是关爱家人的好男人。
D.柳溪其实完全可用卖50斤小米的两块大洋为队伍再多买一些粮食,但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确实死心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的环境描写,既突出了送米路途的艰辛,也突出了柳溪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B.“菜团”对于柳溪来说,极其重要。文中写他先舍不得吃,后来又大口吃了,这看起来矛盾,实际不矛盾。
C.小说将张排长花大价钱买米与柳溪舍不得动一点米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主要人物柳溪的优秀品质。
D.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很集中,叙述简洁,不枝不蔓;对话虽简洁,但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形象的特点凸显了出来。
3.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小说中,柳溪家人、面馆掌柜以及张排长都向柳溪要米,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1.D(“说明他确实死心眼”分析不当,应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坚持原则的精神) 2.C(两者之间不是对比,两人都是为了伤员所需的粮食,其目的是一致的)
3.①用“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悦心情。②用语虽然十分简洁,但照应标题“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③故事由“送米”开始,由“喝粥”结束,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4.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小说就是借一次次要米的情形,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②突出了主人公不为自己、一心为公的形象特征。一次次的要米,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也得以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从而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高度赞扬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木匠和他的儿子
孟宪歧
热河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叫谢老刚。因为谢木匠的手艺太高了,热河镇就没有人再干木匠活的啦。
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背后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