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改善分析
刘 薇
【摘 要】目的 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生存、生活质量改善分析研究。方法 选择10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造口术,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系统护理,对干预后2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 观察组的满意度、生存、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生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6(020)022 【总页数】3
【关键词】直肠癌术; 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肿瘤,具有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1]。根治性手术作为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手段,由于手术需永久性人工结肠造口,将肛门移至患者腹部,替代肛门的功能[2]。由于肠造口不能由患者有意识控制,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变化,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生活、身心等多方面问题,降低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3]。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改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4]。本研究通过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综合系统护理干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的100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造口术,本次研究得到院伦理会批准,家属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结合病史,经镜检、B超、腹部 CT确诊为直肠癌,经病理学活检得到证实。其中,女46例,男54例,平均年龄(54.73±12.23)岁,排除有精神病史、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中断治疗、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哺乳期妇女,排除肿瘤全身转移的患者。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50例,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疾病类型、年龄等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系统护理干预,包括: ① 疾病知识宣教: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采用集中学习、面对面指导、实物展示、视频和书面资料等手段,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如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检查方法、术前准备、手术疗效及预后,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等。使患者了解造口的必要性、造口部位,理想造口的特点,如何观察造口;指导患者正确合理饮食;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保证合理运动和休息。② 心理健康指导:通过细致的观察、有效地交流,洞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合理的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耐心倾听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积极采取各种应对心理问题的措施,适时调整患者的心理行为,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能正确面对造口带来的生活改变,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加快康复。③ 造口护理: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造口的颜色、高度、大小、排泄情况、周围皮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造口的清洁,造口袋的选择、裁剪、更换频率和技巧;对患者进行排便训练,通过反复刺激,帮助患者建立造口定时排便的习
惯。④ 肠道训练:定时饮用300~400mL白开水或向造口处注入80~100mL生理盐水,一方面可以对肠道进行清洗,减少排泄物的陆续排除;另一方面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⑤ 将家属与患者作为整体健康宣教对象,手术初期患者体质虚弱、行动不便,首先要教会家属熟悉造口的观察和护理,故在围术期要把家属与患者作为宣教对象,对他们进行同步的、连续的、动态的健康宣教,提供相关指导,使其参与到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中来。⑥ 开设造口门诊,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护患交流渠道,随时与患者取得联系,指导患者的衣食住行,在患者有困惑或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支援。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术后的生存、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比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满意度。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定[5], 包括认知、角色功能等多个维度的30个调查项目,将其转换为0~100分的标准分,生活质量的好坏与得分高低成正相关。生存质量用胃肠生存质量指标 (GIQLI)评定[6], 包括精神状态、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自觉症状、社会活动等5个方面,共36个项目,每项0~4分,共144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检验,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检验, 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