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背景
“十一五”以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创新推动”战略,紧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历史机遇,通过规划引导、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13.2%,比2005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定目标。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0年全省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已占到高新技术产业的48%。
2.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申请专利数从1000余件增加到2010年的37780件,授权专利16012件,2010年增幅均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313家。在节能环保汽车、高性能金属材料、光伏技术、洁净煤技术、新材料加工及
新型显示器生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
品,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3.产业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园区特色更加鲜明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高新区二次创业初见成效,进入国家创新型园区行列,芜湖、蚌埠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增马鞍山、铜陵、池州、淮南高新区,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国家级高新区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30.9亿元。铜陵电子材料、芜湖汽车零部件、滁州家电设计与制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31家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12家),2010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244.8亿元。
4.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战略平台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基本建立了涵盖财政、税收、投融资、进出口、政府采购、股权激励、奖励等内容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一批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相继成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基本形成。
5.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信息咨询机构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专业化、特色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0年底,科技企业孵化器51个,孵化场地面积113.2万平方米,“十一五”累计毕业企业10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58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25个。
6.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成果丰硕,带动作用加速显现 “十一五”期间,合芜蚌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合芜蚌试验区以来,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加速显现。2010年,合芜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84.5亿元,占全省的56.7%,比十五末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申请专利占全省的55.6%,专利授权数占全省的63.2%,在科技金融、产学研联盟、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格局正面临深度调整,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更加突出,大危机正催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迫切,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作用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突破发展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全面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客观要求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合芜蚌试验区暨试点省建设逐步深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竞相发展的科技及产业竞争态势,以及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全省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和结构有待进一步扩大和优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仍然偏弱,具有竞争力的自主
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相对较少,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税收、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还需进一步引导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