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在一个春日和煦的下午,笔者一行如约来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的办公室。还未进屋,就听见朗朗的说话声,张先生一边握着电话安排工作,一边伸手示意我们落座。我们趁等待之际打量着张先生的办公室,书柜环墙而立,一张宽大的办公桌也被书籍和资料占据了一半空间,墙壁上挂着一幅苍遒有力的书法作品,“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八字很是引人注目。放下电话,张先生微笑着对我们表示欢迎,随即开始了这次内容充实的访谈。
为理解知识的传统与发展而做学问
张柏春先生作为科学技术史名词(以下简称科技史名词)审定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不仅在确定科技史名词的学科结构设置方面做了工作,还亲自编写了机械史名词。提到他为科技史名词所付出的努力,张先生谦虚地说:“工作是项目组的同事们共同做的,自然科学史所既然承担了科技史名词的编写工作,我们就一起尽力把它做好。我以前是学机械的,就做了机械史名词这部分。”
谈起科技史名词,张先生娓娓道来:“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古代农医天算等学科就已经比较成熟,但目前的情况是人们对这方面的历史了解仍然不够。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大家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史,有传统才有发展的底蕴。”
通过张先生的阐述,我们了解到,每一个中国古代科技史名词的背后,几乎都关联着一项古代发明创造。这些名词间接地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记录着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这种对科技传统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把中国古代科技的真实状况推介到世界上去,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统一规范的科技史名词是在此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工具。”看着张先生充满热情地谈论着未来工作的愿景,让我们感到眼前这位谦和的学者,心底涌动着民族自豪感。 规范的名词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如今,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进一步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完善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已成为中国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需认真思考和着手进行的工作。张先生说道:“我们要尽可能地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传统,并把古代发明创造介绍到海外去。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如何正确使用科技史名词的问题。比如在国外做学术报告时,两位中国学者提到的本是同一个中文名词,但在报告中所选用英文翻译不同,国外学者就会认为他们说的是两件事物,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和交流上的障碍。一本规范的科技史名词工具书,将有助于中国学者在国际相关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中外学者在学术上进行顺畅交流,使得中国科技传统进一步被世界所认识。” 翻译是科技史名词工作的难中之难
谈到国际交流,就涉及科技史名词的英译问题。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名词英译部分可能不是名词审定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对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流入中国的外来词,只需选择国际上同名的英文名称即可。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科技名词,则需慎重思考、比对,从而确定其英文名称。科技史名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使其英译难度高于其他学科。张先生谈道:“要正确把握科技史名词的内涵已经很困难,再把它翻译成适合的英文更加困难。科技史名词和别的学科不同,很多名词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翻译时专家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现象,需要协商解决。比如说‘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重要的名词,哲学、中医等学科中都有这个词,却无法给它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英文名,最后只能用拼音qi来表示。在科技史名词审定中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中国古代特有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很多特有的名词,但如果我们把这类名词都用拼音来表示,外国人就更加看不懂。因此,哪怕拗口,也尽量用他们的语言表示。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如果只能用汉语拼音代替,那么后面须加上英文释义。” 提到翻译问题,张先生兴致颇高:“翻译是一门艺术。有的词翻译好了,会让人感觉很美。比如laser,大陆翻译成激光,台湾翻译成雷射,各有千秋。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说明了任何名词都有形成、演变的过程。我们要尽量减少这过程中的遗憾,不断完善工作。”
科技史名词要收“中国标签”
中国科技史名词浩如烟海,如何在这“大海”中将词条进行梳理,其中的原则是什么?也就是说,科技史名词的收词标准是什么?对于笔者的疑问,张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太常见的名词,还有古代曾有现在已经失传的名词,这次就不收了。比如杠杆,在中国古代是最基本的工具,人们很早已有使用这个工具,只是那时还没有‘杠杆’这个词。17世纪传教士邓玉函(Johannes Terrentius)和王徴将其定名为‘杠杆’,一直沿用至今。这个词虽然很重要,又有生动的故事,但因为太常见了,我们还是没有收。我们尽量选择中国特有的,贴有中国标签的名词。” 说起“中国标签”,张先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比如中国人发明风扇车,利用人造风把糠从谷粒中吹出来。18世纪传至中欧以后,这种机械在当地一度风靡。欧洲人加了齿轮传动,做了改进。现在可以在欧洲的一些博物馆里看到它。中国独有的发明还有水排、龙骨车、风箱、指南车、地动仪,等等。其中水排用曲柄连杆做传动机构。李约瑟给了它很高的评价,甚至说它为蒸汽机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有些发明,是中国和外国都有的,但技术传统不同。典型的例子有水车,中国的龙骨车跟阿基米德螺旋式水车齐名。阿基米德螺旋式水车是螺旋式的,龙骨车是链条式的。这两样发明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水车的风格。意大利在做阿基米德纪念展览的准备工作时,专门介绍了中国的龙骨车,来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对比。
中外都有的发明还有被中香炉、风车、滑车等等。被中香炉的结构和用途中外都类似,结构上都是几个环构成的常平架。把燃香放在常平架中间的小炉子里,这个架子怎么滚动,炉子始终朝上,燃香都不会被倒出来。被中香炉中国古代有,叙利亚也有。与国外的风车相比,中国的大风车有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和创造。对于这些创造,我们必须让世人了解。”
“有些反映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的传统名词是必须收入的。比如水运仪象,水运是指以水力驱动,仪指天文观测用的浑仪,象指演示天球运动的仪器。北宋制作的水运仪象台是以水轮驱动的集计时报时装置、浑象、浑仪于一体的大型机械,包括控制等时运转的机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的高水平,有关名词是不能不收的。”“另外,出土文物中,有些能够代表历史上科技发展水平的,原先的名字已经失传,出土后按现在人的理解对其做了规范的命名。比如新莽卡尺,是西汉和东汉之际的工具,其构造酷似现在的卡尺。学者们在‘卡尺’前面加上了反映年代特质的‘新莽’二字。这个命名使人们一看就明白这件物品是什么,是什么年代的。对于这些新出现的词,我们也应适当收入,并给予合理的定义。”
在对科技史名词定名时,有时还需要用到繁体字。张先生给我们举例说明:“比如说 ‘机’字,繁体是‘機’,右边的上面是一个‘丝’,在古代‘機’的含义之一是指织布机,用繁体字便于见字明义,更好理解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