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点: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翠翠形象,以及人物心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点:
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
分析翠翠形象与心理,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
导读品析法、阅读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课件、教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了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了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来一睹它的风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 作者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湘行散记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长河》、《边城》等。
苗汉土三家血统;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
十四岁参军,十九岁到北大蹭课,这段时间生活过得极其窘迫,最困难的时候,寒冬腊月,只穿两层单衣。沈从文一直自称为乡下人,他也喜欢别人称他为“乡土作家”,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边城》很显然是属于前者。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我们关注沈从文,是为了关注他的作品及他的《边城》,现在我们来进入文本。 三、情节分析
课文是整部小说的节选,小说总共21章,课文节选了三至六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说写了怎样的一个情节:
第三章:介绍茶峒(眼前)的( 端午 )节,边城人们筹备赛龙舟的情形。 第四章:倒叙(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二老(傩送)邂逅,埋下了爱情
的种子。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 )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天保)的相遇,引来他的爱意。
第六章:回到眼前,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其实,翻开《边城》整部小说,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情节: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际,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一个美丽曲折的误会而变得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
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这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千种美丽,万种风情,那么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分析翠翠形象,感悟翠翠之美。 四、品味语言,分析翠翠形象,感悟翠翠之美 1.找到文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分析翠翠性格特点。
(聪明、可爱、活泼、调皮、羞涩、善解人意、乖巧、孝顺) 2,“一条鱼”重复变化的出现四次,对翠翠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呢? 闻一多先生说,在古代“鱼”是“情侣”的隐喻,在这里,从不同的人口中变化出现,变化中暗藏的玄机是——翠翠对傩送的感情由误会——朦胧——清晰的过程,重复之中我们看到爱情正慢慢占据着翠翠的心灵,两年来,翠翠在成长着,长年说翠翠长大了,大鱼吃不下她了,翠翠成长的仅仅是身体吗?(两年来,翠翠成长着也变化着:少了一些调皮,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活泼,多了一些羞涩;少了一些娇气,多了一些孝顺。对傩送的爱情和对爷爷的亲情相互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这是一种人情美,也是一种人性美。)
3.作者在塑造翠翠形象时用到了那些描写手法?(语言、心里)为翠翠写一个外貌。
(学生自由发挥)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也说:“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刻画一个人的特点的时候,最好就是画这个人的眼睛。”水晶一样的眼睛,折射出的是翠翠圣洁无暇的心灵。关于翠翠皮肤的颜色,这就是沈从文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个性化的特点。 《边城》这部小说后来也被拍成了电影,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美的湘西自然风景,淳朴的风俗民情,但是翠翠微妙的心理变化,包括沈从文别具匠心的个性化语言都是很难在荧屏上呈现的,所以我们品味语言,当我们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时,进而与作者对话时,该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 五、主题探究
翠翠只是一个影子,在边城,爷爷、顺顺、天保、傩送乃至于边城的一位普通的商人身上都闪现着人性的光辉,都具有着人情美和人性美,我们可以这样说,
沈从文笔下的这座城就是充满着爱和美的世外桃源。可是,真是情况是这样的,这部小说写于1934年4月19日,很显然,现实当中的边城与作者笔下的边城是不一样的,那作者写这样美丽的边城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新东西。”
——《<边城>题记》 战争已让边城失去了原有的模样,作者是怀着对现实生活的痛心,反其道而行之,这时候他把自己想象的生活在笔下呈现,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用下面三个词语来概括边城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格与人格。
小说还有这样的情节: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他们决定用当地传统的唱山歌的方式竞争,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身亡,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愧疚,也只身下了桃源,爷爷因为担心翠翠的婚事,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溘然长逝,只留下翠翠独自守着渡船……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生既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正好暴露了这一面,形成了一种隐伏的悲痛,一种忧郁的美。 六、小结
读完《边城》这部小说,让我不禁想起了废名先生的一首诗:
我在男子心里写一个“美”字, 我在女子心里写一个“善”字, 厌世诗人我画一幅好看的山水, 小孩子,我给他画一个世界。
——废名《梦之二》
这是一种至善、至美、至纯的境界,这就是《边城》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 七、作业
小说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简单的一句话给翠翠一个希望,给读者一份念想,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和一丝期盼,请同学们课后为边城续写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