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读李白的《蜀道难》有感——从历史的角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读李白的《蜀道难》有感

——从历史的角度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写的。诗人袭用乐府古题,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展开奇特丰富的想象,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高峻奇险的风光及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叹。本诗将神话、历史与现实揉合起来,一方面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开辟蜀道的宏伟气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乱局面的忧虑与关切。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形象地概括了过去人们对于四川的看法——一个充满神秘,山势高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下面结合诗句来具体看看诗人是如何来写蜀地的奇险以及表达其爱国情感的。

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了三个字来奠定感情基调——噫吁嚱,在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记有:“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可见,这三个字是蜀方言,表示惊叹。

紧接着,诗中多处借用与四川有关的神话故事来表现蜀地的奇与险。 第一,蜀地的先祖蚕丛和鱼凫。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句,一方面诗人慨叹古蜀国历史的久远和茫然无知,另一方面诗人认为蜀地的先祖是蚕丛和鱼凫。古蜀国的历史源头虽已难以确知,但从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中,我们仍可窥见其悠久历史之一斑。犹如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一样,蚕丛是可知的古蜀族的早期先祖。关于蚕丛,最早见之于汉代扬雄的《蜀王本纪》:“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hù)、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蜀人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皆神话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礼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又有《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槨(guǒ),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石槨为纵目人冢也。”

那么蚕丛距今有多远,蚕丛时代究竟在什么时期,难道真如李白诗中所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做了各种推测和猜想。李白认为蚕丛距其生活的唐代已有48000年,这当然只是一种艺术夸张的表达,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文选·蜀都赋》注引《蜀王本纪》云:“从开明以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这一说法也不可信。《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载:“首开明以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又载蚕丛、柏濩、鱼凫“三代各数百岁”,这一说法倒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华阳国志·蜀志》在记述蜀国远古历史时写道:“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故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专家对考古资料的分析,大致可推定蚕丛时代与黄帝时代属同一时期。

第二,“地崩山摧壮士死”开辟秦蜀道路的故事。

“地崩山摧壮士死”一句,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诗人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在《华阳国志·蜀志》记有:\(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chè)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yè)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 “地崩山摧壮士死”,这里“壮士”可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

第三,“六龙回日”的故事。

关于六龙回日,在《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云:“爰(yuán)止羲和,爰息六螭(chī)(螭即龙),是谓悬车。”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

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诗人借此神话意在突出蜀山的险峻无比,连太阳都得绕过此山而行。虽是夸张之词,但亦可见蜀地的险峻。

诗人又以几座高山和雄关来表现蜀道之难以及揭露当时的政治形势。“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意思是说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眉山巅。这里的“太白”指的就是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是秦岭山脉的主脉之一。又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即青泥岭,《元和郡县志》记有:“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是入蜀的要道。诗人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意在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描写出剑门关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剑阁即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

诗中还借用动物来侧面描写蜀道的艰险以及抒发对国家关切之情。如:通过对善于高飞的黄鹤、善于攀援的猿猱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山的高峻、路的奇险。又有狼豺、猛虎、长蛇等,作者借之比喻那些奸邪之人。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蜀道难》是研究蜀地历史的重要资料。我们在读诗时不难发现,大多数这类乐府诗歌,都融合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也常会有一些由于当时知识的局限而产生的误解。所以要想读懂读透一首好的古诗,我们应该剥开其艺术的外衣,要以一种严谨的研究态度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品读,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发掘出与其朝代相关的重要的历史信息。

读李白的《蜀道难》有感——从历史的角度

读李白的《蜀道难》有感——从历史的角度《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写的。诗人袭用乐府古题,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展开奇特丰富的想象,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高峻奇险的风光及壮丽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叹。本诗将神话、历史与现实揉合起来,一方面展示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rixk52fgs8iiwn479cv9uewu2s0a001e0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