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66例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中医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1月对66例门诊及住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辨证论治法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痊愈10例(15.2%),好转53例(80.3%),无效3例(4.5%)。总有效率95.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 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264-0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的一种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尚不十分清楚[1],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胃癌等疾病。笔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为2011年1月-2012年11月期间门诊和住院患者,治疗前1周内经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5例,年龄26~70岁,平均47岁。60例患者病程最短者为1年,最长者为27年,平均10.5年。66例患者辨证分型:肝胃郁热型17例、胃阴亏虚型11例、脾胃虚寒型13例、脾虚气滞型25例。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胃脘痛”、“胃痞”内容[3]。胃镜和病理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为以长期反复发作或间断发作上腹隐痛,食欲减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餐后饱胀、反酸、口干、乏力等。
1.3治疗方法 根据周仲英著《中医内科学》[4]中胃脘痛的分型标准辩证施治,寒邪客胃证予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治疗;饮食伤胃证予保和丸加减治疗;肝气犯胃证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湿热中阻证予清中汤治疗;瘀血停胃证予失笑散合丹参饮治疗;胃阴亏耗证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治疗;脾胃虚寒证予黄芪建中汤治疗,日一剂,水煎服,早晚等服。所有患者治疗10d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4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周仲英著《中医内科学》[4]中胃脘痛的描述制定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胃粘膜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者为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胃粘膜形态明显改善,病理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者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胃粘膜炎症有所减轻,病理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但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变轻者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重者为无效。总有效为治愈、显效与有效之和。 2 治疗结果
66例经6个疗程治疗后,并追踪观察个2月以后,结果:痊愈10例(15.2%),好转53例(80.3%),无效3例(4.5%)。总有效率95.5%。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引起的。脾胃主管饮食消化、营养吸收,起着维持人体气息升降的作用,当脾胃虚弱后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气息瘀滞等一系列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量饮酒(烈酒)、浓茶、咖啡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等,
会损伤胃粘膜,导致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由于幽门功能松弛,肠液和胆汁通过幽门返流到胃,会刺激胃粘膜,破坏胃粘膜的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参考文献
[1]李秀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2,04(1):20~21.
[2]张万岱, 陈治水, 危北海.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 - 1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二辑) [ S ] .1995.74 - 78.
[4]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96~207.